有关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院士曹雪涛的学术争议事件,在十几天前引发了轰动。紧接着,11月29日,一场不亚于“学术界大地震”的实名举报信,再次将“学术造假”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份举报信由丁香园披露,称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论文造假。同时,饶毅的举报信暗示出国内学术界存在的造假、报复且管控无能的信息。
对于这场“学术界大地震”,学界与公众议论纷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外界表示“开始核查此事”,饶毅却通过媒体说:“没有发过,有过草稿。”相关涉事科研院所则纷纷回应:高度重视,将积极配合核查。现在,对这种学术丑闻,没有人敢小看了,谁都怕引火烧身。如果深陷“学术造假”丑闻,不管以前有多大贡献多么有威望,都可能一切从零开始,甚至都没有了从零开始的机会,因为“学术造假”很严重,要比官员造假事件严重的多。事实上,一份全球学术不端报告曾披露,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论文图片造假之地,世界每两篇图片造假的论文中,就有一篇来自中国。
为什么中国学者热衷于论文造假呢?因为论文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造假成本太低廉。有评论说,学术造假也不仅是个人的事情,科研人员的研究基金、学术荣誉、业界地位等,也往往建立在取得学术成就的基础之上。倘若确认学术造假,这些“上层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这也是公众如此关注学术造假的重要原因。中国学者有造假的胆量,却没有承认造假的勇气。因为学术造假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产业链上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一人造假产业链上所有人都是收益者,所以,一人造假往往多人出来维护,而且都很积极,因为他们维护的也是自己的利益。
虽然相关涉事科研院所纷纷回应要高度重视,将积极配合核查,其实,这只是一个表态,是不是真正积极配合核查又是一个问题,世上没有一个人不维护自己的利益。举报好举报,但怎么调查或核查是很头疼很麻烦的事,单位自己核查不现实,甚至中国自己调查也未必靠谱,所以,学术造假核查必须是世界性的第三方组织,这才有科学公正的可能。众所周知,国内的学术环境很差,你没有拉帮结派,你就钻不进学术圈子,你只有扎扎实实做学术的份,什么好处也几乎没有你的。比如,屠呦呦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再比如,一个老师就只会教书到退休还是一个讲师,什么也轮不到你!
屡屡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正好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为何当代中国出不了一流科学家?科学家都忙着造假,谁还有心思做学问搞研究?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看了几位网友的留言很有道理,也值得深思,深知国内高人多的是:“嘲笑学术丑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仅有嘲笑挽回不了国家的惨重损失!”“窗户捅破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是好事,学术界弄虚作假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跑到国外去的原因,国外看能力,国内看关系。”还有调侃的:“又是西方反华势力的阴谋,应该查查饶毅的背景以及资金往来!”还有“诺贝尔奖不过是西方的游戏,对中国原本就是歧视的!”中国的科学家不争诺贝尔奖忙什么呢?忙着造假,这不,学术造假案有一起连着一起。
中国的科学发展不受制于外国,而是受制于中国的科学制度和中国的科技体制,中国缺乏好好搞科研的环境,中国的科学家急功近利的多,静下心来搞科研的不多。正如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所言,中国科学家很缺科研诚信,没有诚信何来的一流科学家?这是国家的悲哀。段伟文说的好,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尚处于规范和规则制定阶段,相关治理还在软法和硬法的中间地带。管理部门应拿出日拱一卒的精神,通过对每次系列事件的积极稳健的应对,能够将诚信建设往前推动一小步就不算坏。放眼未来,中国的科学强国之路要靠每个人拿出最大的努力、耐心和智慧;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有理由相信,中国科研诚信的刚性约束力的形成有水到渠成的一天。我们希望中国通过饶毅的举报查实一起起的学术造假案,进而发生“巴尔的摩案”效应,让中国的科学一步步的向前发展。
(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