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慈禧与李莲英
发布时间: 2019-10-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黄少青

  就清宫史而言,太监李莲英之为慈禧所宠眷,是闲谈不应绕过的话题。


  据《满清外史》载:李莲英“本一无赖子,会以私贩硝磺系狱,后得脱,改业补皮鞋,是以人呼之为皮硝李”。他能成为慈禧宠眷的太监,则是由于同乡沈兰玉的引进。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同乡沈兰玉向与有故,先为内监,见而怜之”。当时适逢北京城女人“盛行一新式髻”,慈禧让梳头房太监也为她梳这新式髻,但换了多人,皆“不称旨”。李莲英得此消息,“遂出外周览于妓寮中,刻意揣摩,数日技成”。沈兰玉借此遂将自宫的李莲英推荐了给慈禧。笔者不记得还在哪本书上看过,据说李莲英做了梳头房太监,大得慈禧欢心,不光是他能梳新式髻,而且他还能使慈禧不长白发,也不掉头发。殊不知这是他耍了花招,为慈禧梳头时,他总是巧妙地将白发和掉下的头发藏入袖中,瞒住了慈禧。而在此之前,长白发和掉头发都是慈禧非常恼火的事情,经常责罚梳头太监的。


  李莲英也不是只会梳好头,他平时还诙谐,善于讲笑话。据《十叶野闻》载:“李之笑话,殆不去口,然不犯人忌,不惹人厌,玲珑圆转,神光四射,虽东方曼倩复生无以过之。”因而慈禧无事时,“必令说一二笑话以解闷”。李莲英讲的笑话,据说“其语虽杂以村俗,然能确如太后身份,令其中听,故未尝有一语忤旨。”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李莲英逢迎有术。据《十叶野闻》载:慈禧很喜欢“扮演剧文,变幻品类,或摄影图绘之属”。她曾在北海的游船中扮观音大士像,并命“镜工摄影”,李莲英则“前列为韦驮状”。又,有时慈禧扮西王母,李莲英则“即作东方曼倩偷桃”。有时,慈禧扮男子为太原公子,李莲英则“自作李卫公”,等等。这种随意为之的取乐方式,慈禧“非莲英不欢也”。慈禧尝病,李莲英更是“必亲侍汤药”,乃至于“衣不解带者累月”。病中慈禧神思稍爽,则“必为演说故事以解愁闷”。遇慈禧“正苦痛时”,则“割股灼艾,以分其痛,无所不至”。所以慈禧“常谓莲英实予之孝子,非他仆役之比”。


  正因如此,慈禧之宠眷李莲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清朝野史大观》载:慈禧除了规定“内廷御膳所遗各馔例与内监膳用”外,“遇有莲英所嗜之品,多节食以遗之,或先命小粴撤去,留俟莲英食之”。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时,更是“御赐珍品,蟒锻福寿等字,同于大员”。尤有甚者,则是慈禧还让李莲英特殊到可以与她“并坐听戏”。李莲英“秽声日闻于外”,慈禧也“付之夷然”。


  这样一来,要补鞋匠出身的李莲英不恃宠而骄,自克小人得志的毛病,便很难了。据《十叶野闻》载:有某君者,就“亲见李莲英在某大僚席上,骄倨老横,俨然以九千岁自居”。并且“凡道及太后之处,动言咱们,公然不怍”。不过李莲英似也并非不明白在权力游戏场中,他充其量是什么角色。所以《十叶野闻》并载:李莲英只要“一入宫禁,已顿改其面目,前后必如出两人也”。某君者,后来也看见李莲英对于某王爷许,“和蔼谦恭,口必择词,绝非前此态度矣”。由此可见,这种人格分裂的现象发生在李莲英身上,并不太意外。


  不能不提到的,因有宠可恃,揽财自然也便成了李莲英题中应有之义。据《十叶野闻》载:李莲英“索贿之妙诀未尝自向人道一语,须使人自愿辗转请托,一若无可奈何而始得一应酬,不知其囊中已盈溢矣”。《十叶野闻》并载:有某关道者,“得赀甚丰”,到京城想找关系,以“升擢疆折重任”。有人指点他“非夤缘李莲英不可”。但关道彷徨不得其门。后来是旧时朋友通过一位道士,为他向李莲英送上了三几十万金,“不旬日,谕旨下,关道竟得放某省巡抚”。然而关道却“始终未与李一见也”。李莲英这“皆绝不接洽,而金已入其囊中”的揽财法,手腕圆熟,为他人所无法企及。因此,据《十叶野闻》载:李莲英在庚子以前收受的贿赂就已达“数百万”。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他埋藏的金钱被泄露,结果竟“为外人攫得”。但是庚子后,“八年之中复事搜刮”,李莲英所得又“不下二百余万”。


  捞取的赃钱如此之多,加上其他斑斑劣迹,据《清朝野史大观》载:李莲英是“罪浮于安德海”的。可他却免遭安德海的下场,而是如《十叶野闻》所载:在慈禧死后,他居然“得以富翁之资格归老纳福矣”。难怪《清朝野史大观》在关于李莲英的记载中会喟叹,人的命运大异,实在也是“亦有幸有不幸尔”!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