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邂逅揭西月湄村
发布时间: 2019-09-1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黄健新 黄实贤

  在揭阳的旅游地图上,在人们的观念中,月湄村绝不是旅游胜地,它仅仅是揭西县东园镇东部的一个小村庄。然而,由于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竟迷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来。

  那是去年腊月,我们来到月湄村采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时,意外地发现了月湄村的不平凡。它像一块玉石毛料,虽然外面包裹着一层泥土,甚至蒙着厚厚的石灰,然而里面却蕴含着天然的翡翠。它更像一位朴实无华的村野小姑娘,虽然是穿着简陋的布衣,但却掩盖不住那靓丽、纯真的风采。

  走进月湄,在已经活了500多年的古榕下,拄着拐杖的老人们会很热情地邀请你坐下来,讲一个关于月湄的传说:明初,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号称虱母仙),兵败后隐居民间,后来云游来到潮汕,有一次来到榕江南河北岸,见背后卅岭群山环抱,绿水环绕,山清水秀,平畴沃野,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建村置寨的好去处,因此在此处设寨隐居。历一年有余,村寨建成,何野云在寨门手书“月湄”二字作村名。

  “湄”者,河岸,水之滨也,取名“月湄”,或许何野云是摇着一叶小舟,沿着榕江南河溯源而上,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来到这里的。遥想元末明初,胜者为王败者寇,何野云尽管心有不甘,不甘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天下姓朱;不甘满腹才华无处施用,只能埋名隐姓云游四方。但天下大局已定,他只能随天下大势顺流而行,到乡野上隐居起来。在经历过残酷的政权更迭的暴风雨洗礼之后,他当时最渴望的是找一个可以隐藏余生的地方,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月湄,也许就是他的理想栖居地。

  何野云带领卓氏先民创设的村寨,在经历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之后,如今虽然残破不堪,但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韵。毕竟是出自一代高人之手,显得匠心独运:坐北朝南,三街六巷,中街最后座是公厅,居村落中心,形如宝座;村落外围一周,共建一百间房屋围护,形成“百鸟朝凰”格局。村落仅一门出入,寨门坐北朝南,先后共用石料18块,称为“十八宝”。门后左右垂直竖两石条,成为卓氏先民的“晴雨表”:晴天,当石条“流汗”(摸上去是湿的)时,就表明很快要下雨了;雨天,当石条停止“流汗”时,就表明快放晴了。月湄人自豪地说,这两块石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呢!

  在月湄古村落旁边,是月湄古庙,始建于清乾隆癸卯年(1736),是月湄人几百年来祭祀的地方,建筑十分精美,屋顶仿效宫殿设计风格,门楼顶上雕塑“双龙抢宝”,两边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庙正厅上边是框梁式结构,左右墙边有龙虎井,天井左右墙上也各有一幅惟妙惟肖的壁画。古庙里的墙上、石柱上,有书法古朴苍劲,结构严谨,令人叹为观止。据介绍是月湄先民卓长仲所书,他写字时以“蔗粕”当笔,恣情发挥,一挥而就,淋漓尽致,被传为佳话。

  月湄先人擅长于种植甘蔗,更擅长于榨蔗制糖,月湄“赤砂糖”自古盛名。过去,这里有很多“糖寮”,用三头大水牛拉动“石车”,把一捆捆的甘蔗放进“石车”的缝隙中挤压取汁,叫“绞蔗”;把蔗汁放进一排共七个鼎中煮去水分,叫“熟糖”;再把熟糖放进糖槽中晾干碾碎,叫“滤糖”。最后,月湄“赤砂糖”就形成了,甜而不腻,清香可口,闻名海内外。现在,月湄人不再种蔗制糖,但几百年前留下的“糖寮”古迹仍然保留着,“石车”、石盘、糖槽等工具,依然在月湄新修建的文化广场上屹立着,向世人诉说着月湄先人劳动的艰辛场面。

  能吸引一代高人何野云在此隐居的,绝不是一般的穷乡僻壤。相传当年何野云削竹杖为苗,植于月湄之旁,不久便生根发芽,继而成茂竹一片。现在,茂密、修长、葱郁的秀竹林已成为月湄靓丽的风景线。月湄人自豪地说,在这里随意栽下一截竹子,就会生根发芽,逐渐长出一片竹林来。一方水土一方风物,秀竹耿直、有节操的秉性,似乎寓意着卓氏先人的情操。在秀竹婀娜多姿的风韵中,月湄一代代人才辈出,如明朝景泰期间甲戌科进士卓天锡(见《揭阳县志》),明成化年间出任广东布政司右参政,后官迁贵州按察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朝野;晚清以军功升南韶连镇总兵加提督衔,后署潮州镇总兵赏三代一品封典的卓兴;此外,还有诗人卓伯先、书法家卓长仲、教育家卓效良、民间艺人卓宝林等。

  徘徊在月湄一棵棵参天的古榕下,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在偏僻的小村落,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它古朴、纯真、浑厚,蕴含着朴实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虽然没有人造景观的华丽与鲜艳,但却很有底蕴,岁月的屐痕、政治风云的变幻以及古时榕江的航灯与渔火,仿佛就烙印在月湄古榕下的石板上或者月湄古庙的墙壁上,若隐若现。我想,月湄其实是一位隐藏在乡野的名士,不刻意去显露才华,只留待有心人去欣赏,去细细品味。以往,当我游览在一些人造景区时,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来到月湄村,才懂得了什么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奥妙。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