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礼以义起”的“外老嫲祠”
发布时间: 2019-08-2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若秋

  

  外老嫲祠大门内侧。


  外老嫲祠后厅。  


  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渡头村曾族共有12座宗族祠堂,其中总祠1座,女祠2座:一是建于乾隆年间的婆祠“曾氏宗祠”(滋德堂),另一是建于清末的“外老嫲祠”(祠匾失考,此为俗称。嫲,潮汕方言词,用同“祖母”,口语中常见“公嫲”连用,“外老嫲”即外曾祖母)。这座“外老嫲祠”在潮汕传统祠堂中或许是独一无二的“祀外祖”建筑。


  在潮汕地区,有一类民俗人文现象叫“祀外祖”,通常指外祖父没有子息,外孙男过继外祖父为嗣孙男以延续“香火”的做法。而上述“外老嫲祠”这种建祠祀外祖嫲的做法,则属于另类的“祀外祖”现象。前者在民国以前旧时代并不少见,是“走出去”——出继,而后者则是“请进来”——入祀,这(后者)在潮汕地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祠祭现象。


  祠堂敬奉外祖


  潮汕地区罕见而独特的祠祭现象


  外老嫲祠的形制为一进一厅式格局,坐西向东,天井前墙开一正门,为简单的墙门式(传统常制为“凹肚门楼”),墙门上设潮汕传统祠堂常制“火”式屋顶,祠堂形制类似潮汕传统建筑中的“爬狮”(有学者认为,设“凹肚门楼”者称“下山虎”,设墙门者称“爬狮”,两者大同小异)。因祠匾失考,前些年重修时祠堂匾额留空。外老嫲祠的堂号为“成志堂”,左右通廊各有一立柱,左柱联为“成德祖业继往开来千秋在”,右柱联为“志壮裔孙正气家风万古留。”将堂号“成志”二字镶嵌其中。祠主慈福陈氏,并非渡头村人氏,乃建祠者外老嫲。陈氏的神主置于神椟内并悬挂在后厅中间墙上,神主上刻“显曾外祖母慈福陈氏之神位”,“曾外祖母”即外老嫲。


  祠堂敬奉外祖,这是潮汕地区罕见而独特的祠祭现象。按照潮汕旧时民间礼俗,一般不允许族人在当地(本村)为外族人氏建造祠堂,但偶见为有功于本族的恩人建造生祠的做法,如揭阳市炮台镇桃山村谢氏清代乾隆元年(1736)为感谢时任潮阳县令吴廷翰秉公判还该族入潮始祖谢翱位于潮阳海门被占葬的墓地而在桃山村中建造“吴公生祠”(下山虎格局,堂号失考)、相邻的登岗镇西淇村陈氏在清代道光年间为感谢时任揭阳县令姚柬之为该族昭雪多年冤案而在该村陈氏家庙(永思堂)右侧建造“姚公生祠”(爬狮格局,堂号失考)。私立祠堂敬祀的对象并非所在族姓祖先,这在潮汕民间祠堂中是极其少见的(古代潮州府治及各县治均建有公立的名宦祠或生祠堂)。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强调“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因为祭祀祖先的活动属于吉礼,目的是祈福迎祥,具有排他性,因而祭祀他族祖先的做法属于非分,是谄媚行为。《礼记》亦载:“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淫祀,即僭越、不合礼的祭祀。因为宗法社会中,祭祀活动向来强调合礼性,官方层面的礼乐活动还具有等级性。所以,鲁国当权大夫季平子“舞八佾”(“八佾”是当时周天子的乐舞或仪仗),孔子闻而斥之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上述揭阳清代民间族姓建造生祠的做法就属于“非其鬼而祭之”的现象,但这类做法却难能可贵、不受排他性所限,没有谄媚之嫌,因为建造生祠的做法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奉祀的目的在于报恩。在明代初期,大学者宋濂对地方宗族相关的祠祭做法主张“礼以义起”给予支持和认可。以义释礼,也与孔子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主张相合。


  裔孙建祠长祀


  “外老嫲”陈氏有功于族且德寿双馨


  渡头村为曾氏单姓一族,总祠曾氏大宗祠(思成堂)里大红灯笼上书“宗圣世家”,该村世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大师曾子后裔,曾子主张孝恕忠信,参与编写《孝经》等书,村族历来注重诗礼传家,民风敦厚。该村立外老嫲祠祀外祖的现象,看似另类,甚至有僭越谄媚之嫌,但却是“礼以义起”的举措。那么,渡头村老嫲祠的祠主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外老嬷”,才会使自己女儿的裔孙建祠长祀自己,成为潮汕地区另类的“祀外祖”现象呢?


  据该祠堂的族人介绍,大约清代道光(1821~1850)初期,女祠主慈福陈氏与丈夫携一女“过番”南洋至暹罗(今泰国),陈氏贤惠,助夫创业有成。时渡头村一未婚青年男子曾汝琼,刚来到暹罗,举目无亲之际投靠于陈氏,不久被招为女婿,合家和睦,勤俭治家,生活越发美好。后来,不知发生什么变故,相传陈氏的丈夫中年亡故,加上由于别的原因,迫使陈氏与女婿一家决定回归“唐山”故里。道光十二年(1832),她们回到澄海,然而阔别多年的陈氏夫家已举目无亲,并且故业无存。于是,陈氏决定随同女婿曾汝琼一家同往渡头村居住。渡头村虽是单一姓氏村落,但人们对这位“过番”归来的“亲家姆”要在本村“占籍”并没有丝毫排斥。因为慈福陈氏寓居这里,她勤劳贤惠,慈爱悲悯,帮助女婿曾汝琼一家创业有成,又不忘周急济困,行为人范,赢得了周邻的敬重。慈福陈氏齿德俱美,相传,陈氏去世时,曾汝琼(育有五子)的裔孙人口近100人,是当地小康人家。陈氏的谥号为“慈福”,属于美谥,与她齿德兼美不无关系。大约在光绪年间,为报答慈福陈氏对他们曾氏家族的恩德,遂由曾汝琼的孙辈主持,将她原来居住的老屋,拓建成这座一进一天井的外老嫲祠(志成堂),永祀这位有功于族且德寿双馨的外曾祖母。这一祀外祖的祠祭现象实属罕见,在澄海一带成为流传至今的美谈佳话。


  据调查,这座外老嫲祠在潮汕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祠堂建筑的孤例唯一性特点。它的祀外祖特点,既体现了建祠者不忘感恩报德的思想,又彰显了当地曾族人氏在祠祭礼俗上对“礼以义起”的巧用和对这种另类“祀外祖”文化的包容和认同,为潮汕传统祠祭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