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与所有人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你我他深刻相连。70年奋进,人物经历是折射城市发展成就的最好视角,那些名字叫建国(或爱国)、或是与新中国同龄、生日在国庆的普通人,更有着与祖国特殊的关联。本版从今天起开设“70年,我的故事”栏目,让我们通过“我的名字叫建国(或爱国)”“我与新中国同龄”“我的生日在国庆”三个版块的人物故事讲述,借助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感受,一同见证“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忆起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巨大变化,今年75岁的我市木雕工艺美术大师林建国,心中感慨万千。
“‘大河涨水小河才会满,缸里有米碗里才有饭。’前辈们这句比喻国家命运和个人关系的话,小时候我听过,但那时没那么感触。如今,有了几十年坎坎坷坷的经历后,我才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社会提供的大环境,国运兴,谋生就容易。”7月1日,林建国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番心里话。出生于解放前的他,名字比一般人多了一段辛酸的回忆和故事。
年幼家境贫寒,为生计拿雕刀
初识林建国的人,都会对他这个名字产生兴趣,认为用“建国”作名的人一定与新中国的建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那么,林建国的名字深藏着怎样的意义?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祖籍揭阳渔湖江夏村的林建国,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于民国时期双双远赴福建漳州打工,并于1945年在那里生下了他。当时,日益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建立新中国的希望,他的母亲思来想去,总觉得该为新的国家尽一份力,也尽公民之职,就给他起名为建国,随后出生的弟弟叫保国,兄弟俩的长兄叫江城。
小时候的林建国不知自己名字是啥意义,只知道家里很穷,经常是冷锅冷灶,没东西吃,母亲只好带着他们出外讨饭,时常走很长的路才讨到一点剩饭剩菜,几个人分着吃,还不时遭雨淋、被狗追,林建国经常跟在母亲身后哭,肚子饿得咕咕叫。
直至8岁读小学时,林建国稍为懂事,才问母亲为何起这个名字。母亲告诉他:“一个国家需要大家参加建设,才有饭吃有衣穿。给你起名建国,是希望你好好念书,学到真本事,为国家多做事。”
福建山多树茂,能就地取材作木雕、根雕的树木多,父亲见读完初中后便辍学在家的林建国身材矮小瘦弱,干农活不如别人,就让他跟当地的木雕师傅学艺。头脑灵活的林建国学东西快,不出几个月就掌握了识别不同木材、树根和雕刻的基本功。
然而,当他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拿到集市售卖时,却根本无人问津,甚至被一家面店的店主拿去当柴烧了,只换了一碗面汤给他吃。出师不利的林建国垂头丧气地回家,父亲告诉他:“人的第一需求是填饱肚子,其次才会有其他,等以后大家温饱解决了,你的技艺便大有作为。”林建国听从父母的建议,边参加劳动边继续拿雕刀,琢磨技艺,偶尔雕刻一些小饰品,卖给少数懂欣赏且舍得花钱的人。
1968年,20多岁的他随父母返回揭阳老家,一家人依靠种地和小手艺,艰难谋生。
青年时逢“春天”,用雕刀换富足
1978年,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封闭已久的大门,改革开放大潮逐步赶走贫困。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传统手工艺也逐渐走进大众生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那时候,一些率先致富的群众找到林建国,让其把原先用塑料、普通木板或陶瓷制成的祭祖牌、财神爷像,改为用红木雕刻。敏感地察觉到时代变化的林建国,趁机推出了一件件木雕作品,在社会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随后,又有人找上门来请他制作彩船、神女飞天、飞鸟鱼虫、蟹篮以及神话人物等木雕作品,供自家摆放欣赏或当成送礼佳品。甚至一些地区新建、扩建或者重修寺庙、祠堂等,都会前来找林建国帮忙雕刻。
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次降临,林建国紧抓不放,利用脚下这片宽广的舞台大展身手,先后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一些寺庙、祠堂、工厂及家庭等献上了自己的一件件艺术作品,也换来稳定的经济收入。
生活充裕后,心态愉悦、精力充沛的林建国还饱蘸心血,陆续创作出《龙光珠气》《十仙庆寿》《八仙过海》等一批获国内外大奖的木雕精品。2011年,林建国被授予“首届中国名家红色经典艺术成就奖特等奖”“当代著名红色艺术家”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揭阳市政府评为“揭阳市木雕工艺美术大师”。
时代不断向前,林建国用手中的雕刀收获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富足。如今,林建国已两鬓斑白,他的父母早已去世,儿女也均已成家立业。
他告诉记者,经历过生存的不易、创业初期的艰辛、城市发展的变迁,让他更珍惜改革开放给传统手工艺带来的发展空间和传承条件。“国运昌,艺术兴。如今人们物资充沛、精神富足,日子比过去强多了,这都是托了国家大发展的福。”林建国笑着说。
林建国和他的木雕作品。林春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