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潭王村就是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郑楚藩 摄
□薛小娜
“金曲溪,银锡场,潭前王出米粮”,凡是去过潭王的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述对它的印象,很多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句古谚。
潭王,潮汕平原一个美丽水乡,位于揭东区锡场榕江边。村名的由来很有意思,据说古时候这里有几处河水深不可测,漩涡打转,响声如雷,民间称为“潭”,全村姓王,故名潭前王,如今称潭王。
感受潭王,其实是从车窗外的风景开始的。远远看去,远山如黛,近野如茵,田围村庄,水绕村廓。田间阡陌纵横,牛悠闲地啃着青草,三三两两的农人,扛着农具,或行走在田埂,或在田间耕作,宛如金庸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世外桃源。
夏天的水乡就是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画卷的底色是翠绿色。一望无际的水田,微风拂过,绿浪起伏。谷穗紧紧地簇拥在一起,窃窃私语,然后,娇羞地低下了头,等待着颗粒满仓。田野里几垄香葱,几垄空心菜,青翠欲滴,每一丝空气里都有菜花的清香。竹篱爬满了黄瓜藤,瓜藤上吊着一个个粉绿色的黄瓜,悠来荡去,好像农家小孩子在荡秋千一样,动人可爱,特别养眼!
老屋是一道耐看十足的风景线,散落于水乡每一个有碧水流淌的地方。悠悠的老屋像是时光的沙漏,缓缓,缓缓地滴落着绵长的历史;它是潮汕传统建筑的另一张脸,几百年的时光都能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间被找寻。风化后的贝灰墙,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触摸墙上的斑驳痕迹,百年的光阴随着这古宅前的一股细流悄悄淌过,我像穿越时空般回到童年的老寨里……
在潭王村,结识一座古祠。走进谦受公祠,一种古朴、幽深的遗风,扑面而来,充满庄重、肃穆之感。环顾祠堂里长长短短的楹联,突然发现祠堂文化是活的,是有灵魂的。它以凝练的文句、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传承着古老的潮汕文化。它如同一位儒雅的老者,用他古奥而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才是古村落,什么才是农耕文化的沉静、淡定与精致。
踩着时光的碎片,轻抚岁月的凹坑,那样原汁原味,那样温婉低吟,那样隽永轻渺,这里浸染着一种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农人们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古老的村子并不设防,门是虚掩着的,像随时候着你的到来,张望进去,或枝藤攀墙,或榴花似火,或奇花异木生机盎然……
感受潭王是从听开始的。在潭王,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令人心烦的嘈杂,只有悠悠的清风,柔碧的溪水,一派恬淡和宁静,静谧和安详。池塘鸭子戏水捕食,鸟儿低低地划过水面,把水划出清亮的响声。悠扬的潮州弦乐声贴着弯弯的溪水飘过来,幽婉悦耳,当你想静听时,似乎却已飘散到了远方。
可以这么说:潭王因水而出名,无水便没有潭王。在地图上看潭王,犹如一朵睡莲浮躺在水乡泽国,更像是镶嵌在溪流怀抱中的绿宝石。清亮的小溪从村子中潺潺流过,一股股溪水清凉弥漫、萦绕在村子间。潭王的水,轻轻荡漾,淌过千年,润泽一乡风土,细叙乡村春秋,带着深远的意境,安然地洗刷着喧嚣,如同一首低回的诗。
坐上船,溪水就在我们脚下蜿蜒。正值当午,阳光微微的,吹着悠悠的江风,心就这样柔软了。看天,看水,蔚蓝与翠绿交织的天地,心很平静。水很清澈,静得让人沉醉,清凉的水荡漾着翠绿的柳荫,水波荡漾开去,一切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于是桨声汩汩,轻轻划破水面,水微微颤动,倒映在水中的图画也鲜活地飞舞起来。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荡漾在河上,轻轻地问候一声两岸,与这里的山水做一次心灵的交换。
舍舟登岸。河洲其实并不大,绿植却居多。青松翠柏环绕,形似一条古老的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清水江中。偶尔从河洲中惊飞的不知名的小鸟,箭一般的身影,一闪而逝,带来些微的声响,除此之外,一片静谧。生一炉火,烧一壶水,围坐大树下,面朝清溪,邂逅夏天满树紫薇花,伴着清甜的空气,与诗友一盏香茗谈古论今,这是何等惬意!
清清榕江水,滋润了潭王,孕育出热闹的端午节。赛龙舟,当地人又称扒龙船,是当地百姓以祭祀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方式,至今在潭王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成了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沿堤岸前行,端午已过,龙船还没上岸,静静地泊在宽阔的河面上。形状如龙的扁长龙舟,两头翘起,船身绘朱色长线或龙鳞片,彩漆描绘龙头雕刻十分精美,从侧面看慈态可掬,正面看不怒而威,龙船在波浪的作用下微微起伏,仿佛是那蓄势待发的骏马在焦急地等待着发令枪的声音。不由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看龙舟赛:河中桨影翻飞,溅起的浪花犹如洒落的珍珠,两岸观众欢声雷动,锣鼓声、呐喊声响彻河道上空……
青青绿波环绕着古朴的民宅,隐藏于院子里的古井,长长的龙船屋,池边参天的古树……这分明是诗中的意境。突然明白为什么都市的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其实他们选择的是心灵的保养,寻觅浮躁时代下枯失的灵感,实施凡人情感的皈依。
微风拂过树叶传来带着绿意的清凉,沿着时光的隧道找寻古村的踪迹,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踏过这个略显古朴的地方,留下了能够让人穿越时空的念想。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