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崎
每当我吟咏唐代诗人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和叶剑英元帅:“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等古今赞颂屈原的光辉诗篇时,就不禁对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肃然起敬,总想前往屈子祠登临拜谒。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大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湖北秭归县的一个贵族家庭里。由于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的信任,20多岁就出任“左徒”(仅次于“宰相”的职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根据当时“战国七雄”,兼并激烈,互相征战的形势,提出了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等进步主张,深得人民拥护。但却触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大臣的排斥诬告。怀王偏听谗言,革去他左徒的职务,贬为三闾大夫。
楚怀王三十年,秦军占领了楚国八城,怀王被劫,囚死于秦。继位的顷襄王又听信谗言,将屈原从汉北流放到洞庭湖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眼看君王昏庸,山河破碎,百姓遭殃,而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祖国的危亡无力挽救,在极端苦闷和绝望的情况下,写下绝命诗《怀沙》后于这年五月初五怀沙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两千多年来,关于屈原的传说,一直在人民中流传。每逢端午佳节,人们以划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他。他在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纪念。在汨罗江畔人们为了悼念他,建了屈子祠。
屈原祠,原称屈原庙,故址在距今汨罗县城约15公里的汨罗江下游,相传屈原怀沙自沉的“罗渊”北岸。《水经注》载:“罗渊北有屈原庙。”始建时间不详。但据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两千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祭祀不断。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陈钟理知湘阴,见屈庙离江太近,常年为湖水侵啮,垣瓦仅存,榱桶将圮,遂将屈原庙由江边移建于玉笥山上,这就是现在的屈子祠。解放前几经兵灾,祠内房屋被焚,祠旁古木砍伐殆尽。解放后,屈子祠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2年、1962年和最近三次大修,使屋宇焕然一新。
这天,汨罗江畔,游人甚多,我们随着人流,来到玉笥山下,顺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闻名中外的屈子祠古雅宏伟,巍然屹立在绿荫丛中,滔滔汨罗江横贯祠前,从东向西注入洞庭湖。祠前四株合抱粗的阔叶梧桐,一字排开,如伞如盖,把古祠装点得分外壮丽。祠分三进三厅,为两层宫苑型结构,厅、堂、池、廊、晒楼、亭阁浑然一体。青砖绿瓦,石柱朱门。它的房梁、檐柱、门窗、拱架都采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多为木榫套合,雕花精细。宽阔的大门顶端嵌着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面雕着九龙捧日的图案,正中“屈子祠”三个镀金大字在红日映照下熠熠生辉,给人以古朴、雄伟之感。祠正门和两边侧门的墙上,有17面浮雕,从各个侧面表现了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内容。进入前厅,上悬“光争日月”的大横匾,厅中的木匾上刻写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全文。往前走是正厅,厅中是一座高大的神龛,上立“故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显得异常肃穆。来到后厅,迎面是一座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镀金塑像,神态庄重,正气凛然,眉头紧锁,闭嘴不言,目光中露出忧愁和激愤的神情,使人感受到屈原被放逐时的心境。左右两室陈列着屈原的《离骚》《九歌》《哀郢》《怀沙》等不朽诗篇,以及历代文人学士和叶剑英元帅怀念和歌颂屈原的文章诗赋。祠内的神龛、牌位、香案、香炉、宫灯、学匾、对联,一件件涂漆镀金,雕龙绘凤,古色古香,给祠宇增添了清幽肃穆的气氛。祠内天井内,四株已经生长200多年的金桂和银桂,也像这古老的屈子祠一样一片新绿,枝繁叶茂。
步出祠庙,一条新铺的卵石山径,连着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望爷墩、桃花洞、寿星台、绣花墩和剪刀池等“玉笥八景”,每一景都有有关屈原的传说。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同情和爱戴。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