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没有人物的古建是空洞的
发布时间: 2019-06-1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文学创作,其实也是总体上的文字写作,见事不见人,是一大忌。缘因这样的作品与文章,往往呈现面貌而缺灵魂。因此,这些年来,爱好文学和文史的青年朋友来问写作应当注意问题时,我总把这作为重要一条予以劝告。


  没有人物的古建是空洞的,不管哪类,都是这样。好像现在有人介绍某些祠堂、某些神庙,乃至某些民宅,虽然也用了不少华美壮丽、富丽堂皇之类的辞藻,而在行文过程中也不乏曲尽其妙的段落,但是因为自始至终,都是为建筑而建筑,看不到建的人、用的人的影子,于是文章读毕,要谈感受,只能用四个字描述:空空如也。


  既是建筑,就离不开人,而且还是一个“团队”。包括为什么要建、是谁所建,建了要供什么人使用等等。就说那些专祠吧,如陈侯祠、冯侯祠之类,如果不去有机地、用力地开发陈、冯们的事迹、贡献,而只写这祠的前有照壁,后有敞厅,雕梁画栋,哪座祠堂不是这样?这样的文章就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而已,因为它没有抓住最个性、最有价值的东西,类乎丢魂失魄而捡到一个躯壳。


  以我的观点,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个祠堂,尽管它也搞得花枝招展,脂粉纷飞,如果它所供奉的,是一位没有多少德、功、言可以示范,可以传承的普通不过的普通人,这个祠堂的存在价值,就很一般,要使它有价值起来,不在于宣扬建设时请了多少帮师傅,费了多少时日与资金,而在于发掘被供奉者的贤德,事迹与光荣。写作者的笔触与笔墨,要更用在这个方面,这才是为建筑增值,才是发扬祠堂文化的正途。当然,建筑者的灵和巧的工匠精神和手艺表现,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放开其他相关的幕前幕后人物,就是建筑本身,设计的人员,筑墙盖顶的人员,雕梁画栋的人员,从作品身上,他留下了什么观念、精神、智慧和手艺,他的这些观念、精神、智慧和手艺有什么表现、什么特点和什么价值,如果把联系抽掉了,这些作品也就缺了灵魂。


  在揭阳,遗存的古建不可胜数,但时至今日,大部分只保留一个空壳,这些类同的空壳,只有被赋入以人为核心为灵魂的内涵之后,它的个性化才会脱颖而出,特色才会逐渐鲜明,价值也才随着显现。这一方面,过去的欣赏者与研究者关注程度不够,表现力度不到,所以就留着一些掩美之遗,但也就留下相当的挖掘与发挥空间,说不定因此也就可以开辟一个地方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没有人物的古建是空洞的,没有古建的城市是单薄的。在欣赏、推介、研究古建,以丰富城市景观形象和美誉度时,也深入挖掘、寻觅、弘扬创造了那些美的人物,那么,城市的精神也就可以随着这些美感而充盈起来,发挥出来。


  这样,就非但是巩固记忆,更是放飞景仰,对于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亮化,就更加强烈而长效。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