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提升教育质量”一直是榕城教育人思考的课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实施教·科·研三大质量提升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力促榕城教育教研工作进一步融合创新,这就是榕城教育人在深思之后交出的答卷。时间定格在5月29日,这一天,榕城区教育局召开落实榕城区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校本教研三大提升项目大会,拉开推动教育教研融合创新的序幕,进一步加快榕城区教育内涵发展,力争实现榕城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为推动“教·科·研”三大质量提升项目落到实处,榕城区教育局建立一系列相关的保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区教育局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浩平为组长,副局长宋壮明任副组长,并在区教育局教研室设立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事务。并要求各学校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行动方案。
教学质量提升项目:推进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翻开实施方案,记者发现,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的核心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明确,实施“路径”也是非常清晰:
一是开展“研读”活动。组织和引导一线教师对课标、教材进行研读,提高教师执行课标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开展学科课改。要求各校贯彻、实施“让教学更有效的教学改进”行动计划,努力追求“问题解决、质量提升和专业成长”三大目标;三是实施课堂建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观摩区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区域教学教研实践中心和区域可视化教研系统;四是加强教学诊断。通过推门听课、教学质量专项调研、教学质量研判等方式开展教学诊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是建区域教学资源平台;六是建立质量监测评价机制。精心组织好各年级学业评价工作,完善各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确保各项检测的信度和效度,重视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建议,达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科研提升项目:力争实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目标
“用3年时间,实现100%学校教研组有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包含区级小课题),学校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包含校本课题)的目标;力争有更多的市级省级立项课题,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教育科研提升项目提出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榕城区教育局提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营造氛围。以学科带头,实施“拔尖拉动”策略,组织、鼓励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校、教师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二是加强培训。本着“研教、研训、研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课题研究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打造一支科研水平高、理论素养好的教育科研队伍;三是深化“区立项小课题”研究。通过榕城区“立项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在全区范围内培养一支敢干、实干的校本科研队伍;四是建立“校本课题”科研制度。督促各校建立校本课题组织管理机制,使每所学校能独立完成课题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校本教研提升项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
在实施方案中,校本教研提升项目的核心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力使每个学校都有校本化学生研学课程和教学案,建立校本化课程资料,特别是校本化的作业设计。
围绕这一目标,榕城区教育局推出一系列举措:
一是实施“领头雁”计划。校长要作为校本教研的领头雁、召集人,直接参与并指导教师搞好校本教研,建立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开展“一月一研判”“一周一磨课”等校本教研活动;二是构建可视化教研系统。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三是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校本教研平台,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观摩与展示;四是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定期检查集体备课文本资料,并不断加强集体备课的过程性检查。将优秀集体备课成果(教学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资源等)列入区域教学资源平台,并认定其为区级公开教学活动成果。
远方并不远。榕城区教育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担当有为,大力实施教·科·研三大质量提升项目,加快榕城区教育内涵发展,挥写教育“奋进之笔”,让人看到,榕城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的愿景就在前方!
(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