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旅游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9-06-1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任崇喜

  现代人把旅游作为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志之一。尽管有许多对旅游三六九等的划分,特别是诸如“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等嘲讽或不屑一顾的评论,但旅游的人数不但不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旅游?

  旅游,《辞海》这样解释,“旅”为旅行、外出,“游”泛指游览、观光、娱乐。可见,旅游带给人们的不外乎三类:增长见识、亲近自然和转换心情。娱乐无模式,自然旅游也无套路,关键是要有那种心情和兴致。孔子周游列国,不仅仅为了游览山川名胜,更在于知识礼义的传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何等快乐的事情。因此,若在未游前也非要给外出玩玩定个品位和目标,则不免身累、心也累。

  古人的旅行,多是闲云野鹤般的淡定和云卷云舒般的从容。他们或者像李贺一样“为伊消得人憔悴”,每天早上太阳一出,就背着个古旧的破锦囊,骑上毛驴到外面四处转悠,每有感怀便将诗句记录下来,装进锦囊内,晚上回家整理成篇;或者像李白一样“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那种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情怀,只有黎明放飞脚步的人们才有机会去感受和体味;或者像苏东坡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或者像王安石一样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山山水水滋养了一代代山水诗人,诗人用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说的是天姥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庐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中意,欲辩已忘言。”如此悠然自得的生活,怕是神仙也不换。

  但古代的旅人似乎是不幸的,往往有凄苦的成分。“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个早春的凌晨,喔喔的鸡鸣声把山村茅店中的晚唐诗人温庭筠唤醒了。他头顶着一弯残月上路了,当走到一座小桥时,发现桥面薄薄的白霜上印着一行清晰的行人足迹。这真是“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古人许多的出游名篇,是笔者在被贬不如意的情况之下所作的。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就是其被贬于永州当司马期间所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在被贬的情况下所写。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想到自己的不平遭遇,顿时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苏轼虽被贬,但因有好友张怀民的相伴,心中是那种淡淡的欢喜。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历练平和的心态,旅程是体现每个人心态的最佳现场实验。在旅途中,一切皆随心境,在走与停、静与动之间,让汗水洗涤心灵和浮躁,让山风吹却疲惫和懈怠,把自然和快乐一并囊括,有让放飞的心找到快乐,就找到了旅游的意义。

  行走着,修养身心,收获美好,这便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吧。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