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的初级中学,连续5年来在省教育厅、科技厅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摘金夺银,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普宁市军埠镇陇头中学。
近日,记者在陇头中学校史室里,看到该校珍藏着连续几年来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奖牌、奖状及获奖项目的详细资料,那沉甸甸的奖牌,那一沓沓厚厚的蕴含着师生殷殷心血的项目申报材料,令人抚卷赞叹。单说2016年和2017年,陇头中学在这2年中就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4个奖项,其中,《传承“二十四节气”共享中华文明》获一等奖,《向农村水污染宣战》、《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获二等奖,《挖掘“祠堂对联”文化亮点,传承良好家风》获得三等奖。“这些获奖项目,都是师生们辛勤劳动的结晶,”陇头中学校长王楚裕说:“为了指导学生们搞好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老师真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王楚裕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育、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好成为一个载体负担起这样的教育任务。
连续多年来,全省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参赛项目数以万计,陇头中学何以能连续几年过关斩将摘金夺银呢?记者了解到,精准选题是陇头中学最主要的诀窍。比如获得二等奖的《向农村水污染宣战》《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这两个创新项目,一个取材于普宁练江水污染问题,与当地开展的治理练江水污染大行动互相配合,使项目内容立意高远,主旨鲜明;另一项目取材于困扰校园多年的不文明现象——“校园欺凌”,指导学生剖析这样的社会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另一个诀窍是发动学生走进千家万户,做好调查研究。比方获得三等奖的《挖掘“祠堂对联”文化亮点,传承良好家风》这个创新项目,全校近百位学生参加“乡土对联”“民俗对联”的搜集与采集,一共收集了近千条对联,这些对联不仅反映了风俗、历史原貌,而且印证了潮汕地区治家、处事、做人、育儿等的优良传统,使参与评审的创新项目内容翔实,寓意深厚。
“组织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教师与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要做到‘教师掌舵,学生划桨’!”王楚裕指出:“要提高‘学生划桨’的能力,关键是培育学生的自主文化!”一所学校展示出来的风采和特色,除了校园景色、办校特色和教育成效之外,还有学生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连续多年来,陇头中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心理特征,无条件地接纳、培育每一位学生,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芬芳,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光芒。学校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自我表达,展现自我。该校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当做是一个学生自主成长的平台,在教师的“掌舵”下,培育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觉习惯与自觉行为,为人生茁壮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