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增 揭阳姓氏概略之609 末任浙江巡抚增韫
发布时间: 2019-05-15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阿 龙

  清末,一位增姓官员到浙江当了巡抚,其时碰到了一桩朝廷交办的棘手案件——铲平革命党人秋瑾之墓。这位官员不想把事情做绝,于是导演了一出做给朝廷看的戏,而又使秋瑾的遗骨得以悄悄迁走。这一幕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披露出来——增韫,字子固,蒙古镶黄旗人,清代最后一任浙江巡抚。附生出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奉天府尹,旋署湖北按察使,调直隶按察使,历官直隶布政使等,光绪三十四年擢浙江巡抚。


  增韫刚到浙江上任,就碰到了朝廷铲平秋瑾墓的旨意。


  被称为“鉴湖女侠”的秋瑾是辛亥革命先烈,1907年7月因为组织武装起义事泄而被清政府杀害于浙江绍兴,两位好友把她的遗骨埋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实现了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心愿。


  此墓建成后不久,一个叫常徽的御史来到杭州巡游西湖,偶然发现了秋瑾墓。常徽心想,“乱党头目”的坟墓怎能安葬在这么显眼的地方?御史的职责就是受朝廷委派给地方挑毛病,常徽抓住这个把柄不放,回到北京就上奏一本。浙江巡抚增韫于是便接到的皇帝旨意:查办,铲平秋瑾墓。


  增韫不愿意将事情做绝。他知道,如果平坟,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而不平坟,又无法向上级交差。


  一时拿捏不准的增韫给权臣张之洞写信,请老上级为自己出个点子。张之洞不愧为老谋深算,给增韫回信只写了十个字:墓可平,碑可铲,人可不拿。增韫立即会意,他暗地里派人联系原先的同事、时任黑龙江提法使的秋瑾堂叔秋桐豫。此时,秋瑾的亲哥哥秋誉章正躲藏在秋桐豫家中,增韫的做法就是不声不响地通知秋家来迁坟。


  秋誉章弄清了增韫的意图之后,匆匆从黑龙江赶回杭州。按照增韫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秋誉章先以秋瑾家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了一份自行迁葬秋瑾尸棺到绍兴埋葬的请示报告,上面的日期故意写得早于朝廷铲坟命令下达的时间。


  增韫再装模作样地批复同意,就这样像演戏一样履行了迁坟手续,给外界制造出家属提前就已经迁坟的假象。为避免夜长梦多,增韫嘱咐秋誉章当天就雇人挖开秋瑾坟墓,起出灵柩,连夜运往绍兴。待秋瑾灵柩一迁走,增韫马上带领下属官员和差役,到西泠桥畔把秋瑾墓全部铲平,而后就向朝廷奏报了平坟经过,算是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


  是增韫用心良苦的暗中保护,才使秋瑾的灵柩得以保存下来,后来几经辗转,直到民国二年(1913)秋瑾殉难6周年时,在当时民国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秋瑾的遗骨才重新安葬在西湖的西泠桥畔。


  保护秋瑾灵柩,无疑是增韫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力所能及做的一件善事,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增韫也只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不但如此,增韫还因此遭到革命党人的痛恨,背负骂名数十年,一份史料中甚至这样写道:“增韫丧心病狂地捣毁了西湖岸边的秋瑾墓。”可见,增韫因为给“鉴湖女侠”迁坟的问题,被人错怪得不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和秋瑾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党人徐双韵撰写了回忆文章《记秋瑾》,记载了增韫暗中保护秋瑾灵柩的经过,一段历史隐秘至此才被揭开。


  清朝覆灭后,增韫曾回北京,受袁世凯之邀担任了参政院参政。袁垮台后,增韫回到东北,当过哈尔滨佛教会会长,组织过慈善会,后来在哈尔滨终老。


  增(zēng,潮音zêng1(贞 ))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


  增姓在揭阳只有4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45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6%.增姓来源有二:1.出自古代增山,属以地为姓。增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交界处,据《水经注·河水三》载:“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有居于增山者,以地为氏,称增氏。2.出自曾姓,属通假字改姓。古代,曾、增两字音同义近可通用,《康熙字典》:“增,又与曾通。”有曾姓者改用通假字增为姓,是为增姓。


  今增姓主要分布于浙江、甘肃、广西、安徽、山东和山西等地,6省增姓人口约占全国增姓总人口的70%.增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增韫外,还有: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时期王莽的侍妾增秩,与王莽生有一子一女。


  揭阳的增姓居民落居于揭西上砂,惠来仙庵、靖海、东港4地。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