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活化”随想
发布时间: 2019-05-15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历史建筑和构筑物的保护,其方法有两大类:静态的和动态的,后者也即“利用”,也就是活化。


  活化有益于增强建筑物、构筑物实体与存在感的活力。一处建筑,老是关门,用不了几年,就会老化倒塌。同理,因为没有使用,也容易让人遗忘。但有使用就不一样,因为通风透光,空气流通好,不会很快在氧化、老化、湿化等变质状态中失掉,知名度也借助使用的频率而广为人知,而传之久远。这是保护效益重要方面的体现。属于静态型、保守型,用一句土话来表示,也就是“死守”。


  过去的许多实证都显示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仅仅依靠“死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更科学、更充分、更先进、更有效的方法来发掘、开发、释放它的价值,这才算是做到物尽其用。所谓“活化”,正是“用”的一大路径。


  活化是对文物或传统建筑、历史建筑、构筑物本体的价值开发,包括构建特色展示、空间利用等,这是最基本、最单纯的活化。再上层次、更具提高意义的,则是对其附着、粘连价值的充分利用。北京故宫这些年来对收藏的部分皇宫故物进行复制的“文创”,就属这类利用。而其开设的“角楼餐厅”,愈是已经弄得有声有色。角楼属皇宫的一部分,沾着“皇气”“皇名”,很容易借助“皇文化”这特色做出效果。事实上,那口“慈禧火锅”及以“五色土”写意的调料,已让许多北京人为了一顿这样的晚餐,就得从下午就去排队。使之轻易成为北京最热的火锅店。虽然出于消防安全及降低油污的考虑,这口火锅已经熄火,但在其他菜式、菜谱上调点“皇味”,角楼餐厅红火肯定依旧。这就是动态型活化、保护的一大实例。


  诚然,别处传统建筑、构筑物的活化,没有故宫、角楼的资源这么多,优势这么大,但愿意、善于发掘与“引进”,仍有文章可做,而且也仍然可以做得风生水起。而这做成了,保护也就呈现循环良性,双向对接通畅。有了资金来源,维护可以很到位;因为这一到位,给予文物欣赏者的本体就愈能保持更真实生态。所谓两全其美,无非就是如此。


  是的,传统建筑、构筑物的活化,还关系到观念更新、作为升级的问题。要打破过去的守成、坐等各种保守、消极的保护形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以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热爱和尊重的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更好、更高效的保护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文物的生命力永不枯萎。在这方面,政府固然须要发挥主导作用,但社会力量的发挥,至关重要。坐看山崩与坐吃山空的作为与作派,都不足为训。


  在广东,南粤古驿道的一系列活化工程及其成效,就很值得拥有文物、关心文物与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参考与看齐。


  故录此随想,以供垂注。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