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也谈中文之美
发布时间: 2019-04-1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虽然只是偶或读之,却也就短时间内读到几篇讨论中文之美的旧文和新文,虽然作者的说法不一定全为我所赞同,但引起我的思考却也是事实。


  已故作家李敖,曾经批评有些现代文学大师在语言使用上不够中国特色。以为有些作家受了日本、德国语言表达的影响太深,于是出现文章不精炼、不纯粹、不优雅的语言方面的弊端,特别举了巴金在某篇散文里的一段,总是“他”个没完的例,也确乎让人感受到他的所说,似非而是。


  陈丹青的艺文观应当怎样评价,我不好说。不过他指出现在有些中文写作,很缺乏传统韵味,都是些文艺范的洋相,所以很难给人深刻印象。他说,因此之故,很多今人文章,读过就忘;但读古文不是如此,由于其具有语言之美,读过也就记住了,效应大不一样。


  当然也有不同说法的,如以为今之中国小说,远逊欧美,甚至比不上日本,因为思维、语言都太旧了。上了年纪的,才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挥霍殆尽;小年轻则学不到老一辈的本事。这些观点背后,有着对于保守的抱怨。


  这种见智见仁很正常。关键问题在于:中文之美因为具备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而备受关爱,那么,应以那个作为标准、示范?纯古不行,五四后的半古半西、半文不白不行,近些年的文艺范不行,建国后建立的这个现代汉语体系总可以了吧?至于要以谁谁的作品作为范本,现在选入教材的固然是,然而我们仍然呼吁继续承建,不是重建。


  承建就是以传统中文的信、达、雅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这就是吸收时代的元素,使之更能体现传统的优秀,同时也融合与时俱新的精神,使语言既古又非古董,是遗产而又不充满霉味,其包容的朴素、自然、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典雅、精确都具备共同的审美价值、审美趣味,其丰富性足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博大壮丽,其独特性则全方位体现于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各个层面。某些方言保留的表达优势,要通过相关的程序予以吸收与弘扬,以之支撑中文的多区域性多民族性的辉煌。


  创新语言表达,就在新的语境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协调的表达方式,它必须为大众所喜闻乐听,它要能够应付裕如地承载中国声音,它可以在展形象中发挥体现强劲的可塑性、支撑力。它具信、达、雅现代演绎的风采,体现着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形象本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之故,我以为,美语是美文的第一指标。语言不美,美文毛之焉附?举凡有志作美文者,宜先在语言之美上下足继往开来的工夫。至于达致哪一种美景,则是各人所选择与营造,不是他人指手画脚可以代替的。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