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神泉炮台群钩沉
发布时间: 2016-11-07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詹荣城

  神泉港地处惠来南面,是外海进入惠来内陆的必经之路。县志载:“神泉至县治仅一望之遥,海贼泊澳,呼吸必达,则神泉固县之一外障。”它既是惠来县的门户,又是县城的屏障。自古以来,神泉港就是军事重镇。神泉港湾,从芦园的大崎山起至甲子的海岬岭,形成天然的大海湾。在历代的海盗倭患中,神泉作为惠来的要塞,犹如中流砥柱,挺着胸膛,抵挡外来的侵扰,对于屏护惠来沿海一线的安宁,起着重要作用。

  神泉这座明代繁荣起来的美丽海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有海角甘泉、冲天古塔、水仙宫庙、朝霞迎帆、海市蜃楼的胜迹,还有在5公里长的海岸线上筑起的3座古炮台。让我们走近神泉三个古炮台,在感受时代优美的乐章之余,去领略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据《惠来县志》记载:“神泉在县治之南十五里处,有大港通海……为县之门户。”神泉背靠文昌山,面临南海,原先是龙江河、雷岭河、盐岭河三条河系汇合出海的港口。历史的神泉港,内河船可通普宁的云落崩坎,上可达华湖的虎头岩,直至潮阳雷岭。航海可通闽:沪、苏、淅、穗及香港、澳门,交趾、扶桑等地。商贸往来频繁,逐渐形成潮汕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明时,沿海得以充分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海洋捕涝、淡水养殖、海上运输业的发展,神泉当时已形成“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的大好局面。同时,粤东沿海一带寇贼骚乱频繁,加上在这片海域登陆扰民的海盗倭寇如缕不绝,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经济、社会秩序。为防守海疆、靖氛沿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朝廷就在神泉设置巡检司,为保卫惠来海疆作出了贡献。明隆庆元年(1571)10月,海盗林风攻陷神泉城,老幼死者甚众。巡检司将士奋力死战,后协同增援的总兵张文勋、副使张可怀,打得林风落花流水。顺治三年7月,苏成反对迁界,聚众骚扰沿海,并企图占领神泉城,在巡检司的率领下,群情激昂,粉碎了苏成的阴谋,保住了神泉。

  清初期间,为加强神泉港防卫,不仅增设把总一员,增兵100名,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给神泉司增守兵500名。

  神泉三炮台真正的建设,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廷废止“迁界令”,次年通知沿海被迁人民全部迁复原籍,历时23年的迁界暴政宣告结束。复界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加紧入侵,清政府逐步提高了对海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系统地加强了沿海的海防建设。

  神泉港地处惠来南面,是外海进入惠来内陆的必经之路。县志载:“神泉至县治仅一望之遥,海贼泊澳,呼吸必达,则神泉固县之一外障。”它既是惠来县的门户,又是县城的屏障。自古以来,神泉港就是军事重镇。神泉港湾,从芦园的大崎山起至甲子的海岬岭,形成天然的大海湾。在历代的海盗倭患中,神泉作为惠来的要塞,犹如中流砥柱,挺着胸膛,抵挡外来的侵扰,对于屏护惠来沿海一线的安宁,起着重要作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两广总督扬琳视察沿海时,鉴于先朝海防遗留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他以军事家的眼光提出:粤东沿海一带,是贼船来往必经之路,历史上海上武装集团敢于侵扰,都因为这些阵地不设防。他还提出:“本朝(指清朝)迁界后,所筑烟墩炮台,周围数丈,不能驻兵,虽有城堡数处,亦在内港,非控扼要。”如果从广州起至潮州,各扼险把守,倭寇海贼再肆虐,也难飞越。扬琳远见卓识的《炮台序》便是兴建神泉三处古炮台的理论依据。

  神泉古炮台分三线建设,第一防线是溪东炮台。它位于现在芦园村溪东港港口,炮台建在海拔25米的大崎山峰顶上。面临大海,雄镇海岸,气势雄伟。当时炮台安置大炮8门,有营房12间,驻防外委1员和守兵28名。炮台墙高3.4米,厚2米,南北长各24.3米,东西宽各16米,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城墙四周石砌,上面有炮堞10个,炮眼10个,有门高2.4米,宽1.38米。从炮台瞭望,南来北往船只尽收眼底。可惜因年久失修,炮台部分墙壁倒塌,近海部分现在尚存,雄风犹在。

  第二道防线是澳角炮台。澳角炮台原称澳脚炮台,位于澳角村西北侧,东至溪东炮台2.5公里,西至神泉炮台2.5公里。它和溪东炮台一样也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筑建的。炮台四周夯墙,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道,墙高4米,厚2米,人行道1.3米,总面积约313平方米。澳角炮台安置大炮6门,有营房7间,驻专外防委1员,率兵18名驻守,遗址尚存,四周围墙完整。

  第三道防线是神泉港口炮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林春秀为防倭患,在神泉建城。清康熙八年(1669),当时朝廷迁界,城遭拆毁,康熙十年(1671)重建,同时构建了炮台,置炮8门,营房18间,驻防把总1名,防守台兵47名。同时筑了烟墩。雍正六年(1727)又重修。乾隆三年(1738),因沙聚城边,又开西北门,并创神泉书院和苏福祠。东门叫“靖海门”、西北门称“安澜门”。城南设炮台,驻兵防守。又有著名的海市蜃楼。古诗云:“传闻羽客说瀛州,先观蜃子结成楼。楼台变幻真奇妙,鸿雁飞来任去留。”诗人描写的海市“仙境”就出现在神泉港。蜃楼海市映现在神泉这个半圆形海湾上,澳角、神泉二炮台都能目睹奇境。

  神泉三处古炮台筑构以后,在抵御倭寇海盗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来犯的贼船要进犯神泉上县城,首先是要经第一道防线的溪东炮台,一经发现,立即报与第二道防线的澳角炮台和第三道神泉港口炮台,第二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马上作好准备。三炮台建立的几百年间,防守固若金汤,贼船不敢贸然冒犯。正如《炮台序》所述:“果能将备稽查,弁兵效力,昼夜瞭探,以高临下,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挡劲卒千余,尚何奸徒不望风生畏,敢于海面游弋哉?”由于防区相对安静,“穷民既免需索,洋盗无人接济,加以炮台防范,则奸究消弭,俗易风俗,惠潮之洋盗绝,而全省之海面宁。”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汕头沦陷,日本封锁粤东沿海各大港口,神泉港一度成了封锁线上的一个空白点。因此,潮汕抗日组织则利用神泉港作为运输抗日物资的集散地,许多抗日物资,如煤油、药品、炸药、枪支从香港源源运入,潮汕的糖、油、豆、菜脯、果子等土特产也从这里运往外地交换。1938年,日军发觉神泉港有运输物资的可疑迹象,6月6日日本炮舰便在神泉海面外围向澳角炮台开炮,当时炮台南端被炮击中,遗下两个洞口,也留下日军侵华的罪证。2002年该村筹资修建炮台时,一洞尚存。一个洞口因靠近原炮台门口,修复时被扩建为拱形门。由于岁月摧移,炮台内外,已生长榕树10多棵,炮台已蔽于榕阴之下,在炎热的夏天,成为澳角村民乘凉聊天的好地方。

  1927年10月初,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委员长郭沫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来到神泉港,他以当代诗文和书法大家的手笔写下一副对联,题上“还我河山”四字,然后到香港,继续那浩瀚壮阔的革命征程。澳角炮台和溪东炮台均在1983年10月30日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在变迁,苍老的炮台不但不减当年的威仪,而且还迸发出新的历史价值。神泉三炮台遗址巍巍屹立于海隅,使人觉得当年雄风犹在。每年有不少游客登炮台凭吊,一吐豪气。立于台堡,既可感受时代的风卷云舒,又能谛听大海雄浑的涛声,尤其那傍着溪东炮台延伸的500米白澄澄沙滩,与碧粼粼的一湾海水跟溪东炮台、澳角炮台、澳角村连在一起的惠来滨海度假村及海水浴场,构成了一幅天然脱俗的景致,令人陶醉。目前,滨海度假村已纳入惠来旅游发展规划,它投资建成以溪东炮台、东仙古观、海水浴场、澳角炮台等文物古迹及滨海自然风光为依托,构筑华家港湾生态庭园旅游区,椰树随风摇曳,榕荫遮日,为游客提供一个独具滨海特色的旅游胜地。

  (编辑:袁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