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石垒矗立卫海疆 古城文旅启新程
发布时间: 2025-11-25 来源: 作者: 记者 张夏阳



古城墙一角。



夜色下的古城门更显古朴沧桑。



靖海古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林碧鸿 摄


  潮声拍岸,石城矗立。历经 470 余年岁月沧桑,惠来靖海古城至今仍以 “东土屏藩” 的雄姿守护着南海之滨。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海防古城,既是粤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石头城墙遗址,更是当前县域旅游、小城旅游热潮中脱颖而出的文化瑰宝。如今,乘着 “百千万工程” 东风,这座 “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 的历史古镇,正凭借其独有的优势,书写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海防要冲筑坚城  石垒风骨藏春秋靖海的建城史,是一部沿海先民的抗倭守疆史诗。地处闽粤海上交通要冲的靖海,自元朝起便是朝廷的 “屯兵要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王朝于此设千户守御所;明嘉靖年间因海寇猖獗,朝廷下令筑城御敌,历经 13 年方才竣工,后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形成如今的格局。古城依天然地势而建,围墙与贯通四门的十字街道构成独特的 “象城” 形制,寓意 “象形镇煞,固若金汤”。


  靖海古城墙的墙体由条石垒筑,中间夯筑灰土,兼顾防御性与稳定性;城墙顶的跑马道与密布的垛口、望孔至今保存完好,依稀可见当年海防盛况。古城南门因历史原因被拆除,东、西、北三门保存完好,城门上 “表海胜概”“靖海安澜”“莱钥永固” 的石刻匾额,彰显着古代先人“靖海固防、守土安民”的愿景,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书法艺术遗存。城墙四角的方形转角台巍然矗立,与城外的南北炮台、古烽火台构成完整的古代海防体系,对研究明代海疆防卫建制有着重要历史价值。


  多元文化融一城  古建遗存传美名“城以兵兴,民以城聚”。靖海古城的文化魅力,在于其多元融合的基因。


  因驻防将士来自全国各地,古城内曾有百余姓氏聚居,并因此催生了数十座风格各异的宗祠庙宇,与潮汕特色的 “下山虎”“四点金” 民居交相辉映。位于古城制高点的“在乐元公祠”,不仅是典型的潮汕古建筑群,更蕴含着古代先民奋力抗倭与现代民众拥护革命的双重记忆 —— 这里既是明代抗倭的瞭望哨所、御敌坚城,更曾是革命年代敌后游击队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其中暗藏的暗门巷道,见证着元氏后人掩护古大存等革命志士脱险的红色革命故事。


  如今,古城内的青石板路上,传统手工艺品摊与现代文创小店相映成趣,渔民晾晒的海味与古祠堂的香火气息交织,构成最鲜活的市井图景。2006 年,古城墙经加固维护后原貌犹存,并于2010 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城墙记” 石碑与斑驳的条石墙体,诠释着 “修旧如旧” 的文保理念。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历史,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乡愁,成为潮汕文化与海防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山海联动绘蓝图  全域旅游启新篇当前,县域旅游、小城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靖海古城打破 “单点打卡” 模式,与惠来滨海风光、人文景观串联成线。从古城出发,驱车 10 分钟可达 “海角甘泉”—— 这口宋代古泉在咸潮环绕中永葆甘甜,“到惠必到神,到神必观泉” 的民谚流传至今;向东南行 2.2 公里,客鸟尾的奇石林在海浪侵蚀下形成千姿百态的石笋景观,与古城的人文底蕴形成 “山海互补” 的旅游格局。


  近年来,靖海镇以申报 “百千万工程” 典型镇为契机,推进古城 4 条老街的立面修复与风貌提升,打造集文化展示、农特产品销售、滨海休闲于一体的示范主街。依托番薯、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建设电商产业园与农产品展厅,让古城旅游从 “观光型” 向 “体验型” 转型。夜幕降临,古城路灯亮起,与远处靖海湾的渔火交相辉映,改造后的古民居客栈迎来八方游客,昔日的海防重镇成为粤东夜间旅游的新亮点。


  “我们要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又能感受滨海的活力。” 靖海镇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该镇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古城墙、在乐元公祠、古炮台等海防遗址资源,打造 “海防文化研学路线”,同时联动神泉渔港、惠来海滨度假村等景点,推出 “古城 + 滨海 + 渔村” 全域旅游套餐。


  石垒千年,潮起今朝。靖海古城这颗粤东沿海的 “文化明珠”,正以其独特的海防历史、精湛的古建筑艺术和鲜活的民俗风情,在县域旅游的热潮中绽放新彩。这里,每一段城墙都在诉说抗倭故事,每一缕海风都裹挟着潮汕韵味,等待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 “东土屏藩” 的千年传奇,共赴一场山海与人文交织的文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