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朋友圈无赞致抑郁,警惕“虚拟认可”绑架真实自我
发布时间: 2025-11-17 来源: 红网 作者: 麻书鸣

  据荔枝新闻报道,近日,江苏淮安35岁的小张因对他人眼神、消息回复过度敏感,尤其在朋友圈无人点赞时深陷焦虑,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医生指出,他的高敏感性格与父母严格管教却缺乏情感支持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目前小张经治疗已逐渐好转。


  这则看似个体的心理危机事件,实则撕开了当下社会“虚拟认可依赖”的普遍困境——我们正在把社交平台的互动数据,错当成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


  小张的遭遇绝非个例,其核心矛盾从不是“没人点赞”这一表面现象,而是现代个体在原生家庭与社交媒介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价值锚定错位。从原生家庭来看,医生提到小张父母的“高要求、低情感”模式,让他从小就习惯通过外界肯定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小时候盼父母一句夸奖,长大后就转向朋友圈的点赞、消息的秒回。有研究表明,高敏感人群对外部反馈感知更深刻,而缺乏情感滋养的成长环境,会把这种“敏感”扭曲成“对否定的恐惧”。当朋友圈没有点赞时,他看到的不是“别人没注意”,而是“自己不被喜欢”,这种认知偏差正是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再看社交媒介的推波助澜,它正在悄悄重构我们的人际评价体系。线上沟通的便捷性,让“秒回”“点赞”逐渐变成了默认的社交礼仪,无形中抬高了人们对“被关注”的期待。就像不少网友发帖抱怨“发圈后反复刷新看点赞数”“被跳赞会难受”,媒介把复杂的人际情感简化成了可量化的数字:点赞多就是“受欢迎”,没点赞就是“被排斥”。可现实是,别人的一个点赞可能只是随手一划,一条未回消息或许是忙于事务,这些本无意义的细节,却被“虚拟认可依赖者”解读成负面评价,陷入自我消耗的怪圈。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建“内在价值坐标系”,而不是纠结于外部的虚拟反馈。医生建议高敏感人群“接纳自身特质、减少自我否定、专注事业”,本质上就是引导人们把价值判断的主动权握回自己手里。真正的自我认可,不该来自朋友圈的数字,而应源于真实生活中的体验。完成一项棘手的工作、学会一道新菜、和家人畅快聊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长带来的成就感,远比虚拟的点赞更稳固。就像有网友摆脱焦虑后所说:“发自己喜欢的内容,点赞是附加惊喜。”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从“寻求认可”到“享受生活”的跨越。


  小张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警惕“虚拟认可”对真实自我的绑架。当我们下意识刷新朋友圈等待点赞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分享生活,还是在寻求他人的“价值盖章”?社交平台本应是连接情感的桥梁,不该变成衡量自我的天平。唯有把自我价值的根扎在真实的生活里,接纳自己的敏感,重视内在的成长,才能不被虚拟的点赞左右情绪,守住内心的平静与笃定。毕竟,你值得被认可,从不需要靠朋友圈的小红心来证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55/50/1543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