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严打论文买卖账号,要拆除唯论文的利益枷锁
发布时间: 2025-11-14 来源: 红网 作者: 罗登廉

  据“网信中国”公众号消息,近期,部分网络账号违规提供学术论文买卖、代发、代投服务,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生态。中央网信办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并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


  中央网信办这次出手整治学术论文买卖账号,虽然打的是浮出水面的违规者,但也意在消除藏在背后的畸形生态。那些被关闭的账号,有的明码标价喊着加急代写,有的绕着弯子引流私域,还有的打着创业旗号招兵买马,花样翻新却都指向同一个灰色地带。这场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对学术诚信底线的重申,更是对长期存在的评价体系积弊的倒逼。


  学术论文本该是知识沉淀的结晶,是科研探索的足迹。可如今有些论文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按字数定价、按期刊分级抬价。据中国青年报今年六月报道,某北方高校青年学者李凯(化名)透露,同行中购买论文的并非个案;在某南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处工作人员李兰(化名)也直言,个人诚信缺失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论文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的深度捆绑。一篇医学核心期刊论文能影响医生晋升,几篇SCI论文能决定高校教师去留。这种现实压力让一些人铤而走险,也让论文买卖产业链有了生存的土壤。


  这些违规账号背后,是组织化的造假网络在运作。所谓的论文咨询机构早已形成完整链条,从招募初中生拼凑文字,到利用AI技术改写降重,再到勾结期刊打通发表渠道,甚至能做到日产数十篇论文。他们“吃透”了学术评价的漏洞,摸准了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把学术研究变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产业化造假不仅污染了学术生态,还会让真正潜心研究的人寒心,当投机取巧者能通过买论文获利,踏实做学问的人反而处处受限,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不容忽视。


  整治账号只是第一步,要根治乱象还得挖根源。教育部早就出台文件破除唯论文导向,要求评价体系突出质量和贡献,可在不少单位,论文数量依然是硬性指标。基层医务工作者为了评职称,不得不花几万元买论文;职业院校教师本应以教学为主,却也要为论文发表发愁。如果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向不改变,就算关掉一批账号,还会有新的账号换个马甲出现。因为当论文和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时,铤而走险的人就会接踵而来。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责任不能缺位。作为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不仅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更要从源头做好防范。把科研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就明白学术底线不可触碰;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考核中真正落实分类评价,让教学实绩、实践贡献都能得到认可。只有让评价标准回归学术本质,让科研人员不再为论文数量焦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买卖论文的需求。


  中央网信办的严打,释放了明确信号,将“铲除”学术造假的生存空间与土壤。但这场“斗争”需要久久为功,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打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崇尚真实、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


  当论文不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当学术评价真正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那些买卖论文的账号自然会失去市场,学术生态才能重回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