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11月13日报道,南宁地铁3号线总部基地站因一起不文明事件意外“走红”,有部分年轻人专程前往事发柱子处拍照打卡,甚至摆出创意标语博取关注。这种将负面事件打卡当作时尚单品的猎奇行为,看似是跟风玩梗,实则触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更暴露了部分年轻人在流量裹挟下的价值迷失。
猎奇打卡的背后,是流量正在模糊是非边界,侵蚀公共空间的属性。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核心功能是服务市民出行,而非沦为低俗热度聚集地的“网红景点”。打卡者聚集在事发地拍照,不仅干扰了其他乘客的正常通行,更传递了“漠视公序良俗即可博眼球”的不良导向。正如那些为追求“氛围感”而闯进禁入隧道、国道中央拍照的行为一样,这类打卡本质上都是将公共空间异化成个人流量的“道具”,既无视公共规则,也漠视他人感受。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流量逻辑正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渗透。“万物皆可梗”的网络时代中,标新立异的打卡内容更容易获得点赞与关注,成为年轻人寻求身份认同和社交存在感的捷径。部分人抱着“越新奇越出圈”的心态,将他人的窘迫、公共空间的失序当作创作素材,为博流量忽视了打卡行为本身的不当之处。看似在追逐热点,实则是被流量牵着鼻子走,把低俗当趣味,把冒犯当个性,让社交分享沦为信息垃圾场。
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打卡猎奇之风或将掀起扭曲价值的浪潮。网络信息的发布并非自家一亩三分地,而是实实在在的公开信息。恶俗打卡背后所包含的是歪曲的价值观,伴随着流量向社会传播影响着一众网民——包括广大未成年人。一些人并未思考随手发布的信息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这些信息可能造成的影响却往往超出我们想象。随着未成年人广泛接触互联网信息,对于互联网不正之风更应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守护我们的下一代。
其实年轻人追求新鲜体验、乐于分享生活本无可厚非,但玩梗与打卡必须守住边界。公共空间的秩序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他人的隐私与尊严更不应成为流量的垫脚石。这种割裂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行事逻辑折射出的是法律规则意识的淡薄与价值的迷失,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分享,应建立在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而非靠猎奇和冒犯出圈。平台也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对这类低俗猎奇的打卡内容加以规范,避免算法推荐放大不良风气。
流量的热度终会褪去,但公共空间的秩序与社会的公序良俗需要长久守护。年轻人不妨跳出“流量焦虑”,在合规合宜的前提下探索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让社交分享回归真诚与正向的本质。毕竟,真正的“出圈”从来不是靠低俗猎奇,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尊重与对他人的善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55/58/154318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