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是谁把家长逼成了“编外教师”?
发布时间: 2025-11-14 来源: 红网 作者: 黄齐超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感慨:“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全能了。既要教孩子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教英语,有时间还要去学校打扫卫生。”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有网友表示自己深有体会,辅导孩子学习,要陪读、讲题、默写、纠错,需要专业、耐心,“只差一本教师资格证认证”。此外,除了辅导作业,家长还要做手工、手抄报、科学小实验,甚至还要站岗打扫卫生。(11月13日 《济南日报》)


  检查作业、讲解难题、陪餐护岗、帮忙监考、打扫卫生、制作手抄报……现如今,家长参与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多。难怪当网友发视频吐槽“家长与教师的距离,仅差一本教师资格证”时,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共情。


  不知何时,教育界和家长圈开始流行一个词——“家校共育”,正是这个词,将家长拖进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繁重的负担中。对于学校或老师分配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家长必须无条件配合;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积极履行家校共育职责的帽子。家校共育没有错,孩子的成长进步,也确实需要家庭的配合,但教师和家长应各尽其责,家校共育应当有明晰的责任边界。


  事实上,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仅差一张教师资格证,这个锅不该全让“家校共育”背。学校教师拿“家校共育”做幌子,故意模糊责任边境,这只是其一。除“家校共育”之外,素质教育下的作业减负,也是一个诱因。教育部门要求教师精简学生作业,倡导教师布置符合创新精神、体现综合素质的发散性题型。这就导致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超出学生能力,家长被迫代笔。家庭作业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岂能不吐槽?


  再者,相关部门强压给教师的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比如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检查;比如参与护学岗,陪餐;比如种类繁多的各种报表等。教师们迫于应付额外的负担,没有更大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只能将一部分任务转交给家长。


  另外,家长在素质教育和孩子分数的夹裹下产生了教育焦虑,无法坦然面对孩子低迷的分数,就不自觉地担心孩子的未来。这样一来,家长就自愿扮演起了“编外教师”的角色,督促孩子学习。从这个角度看,有些负担是家长在教育焦虑的驱使下,主动添加给自己的。


  家长被不应有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绝非我们所期望的“家校共育”。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为家长们卸下沉重的“家校共育”重担。令人欣慰的是:很多省份听到了家长的呼声,并采取了具体行动。很多省份出台家校协同育人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学校将教学任务、管理职责转嫁给家长,有的还对违反规定的学校,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就在11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8条措施,切实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教师减负之后,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这也将促使教师“收回”转嫁给家长的那部分责任,从而实现为家长减负的目的。


  教育部门强力介入,教师卸下了额外负担,家校共育的职责边境清晰可辨,家长如能释怀教育焦虑,那么,家长是“编外教师”的日子,自然就将一去不复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55/58/1543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