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多囊不会因生育“自愈”做好三件事能控制病情
发布时间: 2025-11-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袁鸿辉

  提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很多女性会立刻联想到“肥胖”“不孕”,也有女性觉得这是“生育后就会好的小毛病”。然而,揭阳市中医院妇科医生表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分泌疾病,它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且正悄悄盯上更多年轻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多囊卵巢综合征并非单纯的“卵巢长囊肿”或“卵泡增多”,而是一种以内分泌紊乱为核心的慢性病,可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它的核心问题在于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最终引发一系列症状。由于雄激素过高、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会让卵泡发育困难,无法排卵,故患者常出现月经不规则、怀孕困难等问题。


  如何尽早发现多囊?


  女性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下情况,别犹豫,及时去妇科检查,尽早干预。


  月经不规则  月经稀发(比如两三个月来一次)、闭经、不规则子宫出血。


  无排卵或稀发排卵  体检时提示排卵功能异常是大部分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医生作出诊断的必要依据。


  高雄激素表现  多毛,上唇、下颌、胸背部、下腹部(包括脐周及脐中线)、大腿内侧可见较粗的体毛);痤疮反复(下巴、额头为主);脱发(头顶头发变稀)。


  超声报告提示卵巢多囊样改变  B超下看到一侧或双侧卵巢上有12个以上直径2~9mm的小卵泡。


  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  肥胖、黑棘皮病。黑棘皮病是高胰岛素血症在皮肤的表现,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乳房下方灰棕色的色素沉着。


  三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肥胖的女性才会得多囊。


  临床上约有30%~4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是正常的,甚至偏瘦的。这类“瘦多囊”患者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她们可能只有月经不规律,没有明显多毛、痤疮,直到备孕失败检查时才发现问题。“瘦多囊”的核心问题同样是胰岛素抵抗,只是身体脂肪分布不同(比如内脏脂肪偏高),不能单靠体重判断。


  误区2:不来月经没关系,反正没影响。


  长期不排卵、月经稀发会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保护”,进而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尤其是40岁以上、长期闭经的患者。即使暂时没有生育计划,也需要通过治疗让月经规律,保护子宫内膜。


  误区3:治疗只是为了怀孕,生完孩子就好了。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终身性疾病,不会因怀孕或生育“自愈”。孕期和产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加重,更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血糖异常。而产后若不管理,月经不规律、多毛等症状会再次出现,长期还会增加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简单来说,怀孕只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管理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长期的健康管理才是关键。


  做好三件事能有效控制病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核心是“个体化管理”,要根据年龄、需求(是否备孕)调整方案,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且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医生表示,做好以下三件事能有效控制病情。


  饮食:不是“少吃”,而是“吃对”  优先选低升糖指数(GI)食物,比如用糙米、燕麦代替白米饭、白面包,多吃绿叶菜、杂豆、瘦肉、鸡蛋。避免吃奶茶、蛋糕以及喝含糖饮料,它们会快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抵抗。不用完全戒碳水,但要控制摄入量:每天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即可,避免极端低碳水饮食。补充优质脂肪,比如坚果、牛油果、橄榄油,可帮助调节激素。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最有效  不用追求高强度健身,每周累计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发现,每天快走30分钟,每周5天,坚持3至6个月就能看到月经逐渐规律的变化。还要通过调节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尽量将BMI控制在18.5~23.5.就医:根据需求选对治疗方向  若暂时不备孕,医生可能会开孕激素调节月经,或用短效避孕药改善多毛、痤疮。若有备孕需求,要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代谢,若仍不排卵,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促排卵药物。若胰岛素抵抗严重,除了运动以外,可能还需要另外用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医生提醒,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需要终生管理的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也不必因此过度焦虑,它不是“绝症”,也不是“生育杀手”,它更像一个“健康提醒”——提醒女性关注内分泌和身体代谢。只要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月经、顺利怀孕,保持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