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石语昭昭,节孝流芳
发布时间: 2025-11-11 来源: □记者 林佳燕 作者: □记者 林佳燕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55)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位置图。阿 龙 制图

祠匾“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与下额枋“旌记”石碑。林佳燕  摄

“三碑夹”。林佳燕  摄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曾为揭阳青狮文化展示馆。 郑楚藩 摄

浮雕“郭子仪拜寿”。林佳燕 摄

浮雕“一门双进士”。林佳燕 摄

记者采访陈建光(左)。郑楚藩 摄



  深秋的揭阳,降温带着几分清冽,记者走进中山路南市巷,探访曾母陈氏节孝祠坊。节孝祠坊至今已巍然屹立280多年,它藏身市井深处,外闻车流市声,内藏百年风华,牌坊与祠堂相融的独特形制,在秋日微光中更显沧桑而庄重。向世人讲述着一段关于贞顺、孝道与家族记忆的历史。


  史海钩沉:一座祠坊的缘起与荣光


  “节孝垂芳坊,在县城攀龙坊南市巷,为曾孔温妻陈氏建。”乾隆《潮州府志·卷八·坊表》中的寥寥数语,为这座建筑标注了最初的使命。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曾母陈氏节孝祠坊,是朝廷为褒扬监生曾孔温之妻陈氏而敕建的旌表建筑,也是潮汕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目前已知唯一尚存、形制独特的节孝祠。


  要读懂这座祠坊,必先追溯背后的家族脉络。《靖院房系族谱》记载,南市巷曾氏一脉源自五经富,十二世祖曾如性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化儿孙,其孙靖院(号宗柱)天资聪颖,通释道经典,考入国子监成为“大学生”。深知“宗族整体出彩方为真荣光”的曾靖院,带领裔孙迁至揭阳学宫旁的南市巷开基创业,不仅编修族谱、制订乡规民约,更设立学田供养贫寒子弟,让书香文脉在家族中绵延。


  曾靖院长子天柔,便是曾孔温,其名取“温故而知新”“温良恭俭让”之意。而这座祠坊的核心人物——曾母陈氏,正是曾孔温的妻子、曾学思的母亲。牌坊下额枋的“旌记”石碑,清晰镌刻着她的生平:“蓝都东里(今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东里村)处士陈升闻女、五经国学曾宗柱媳、曾孔温妻、曾学思母。年十七咏桃夭之子,逮二十歌别鹄所天,破镜一朝,心同金石,鞠雏十月,操比松筠。”


  17岁嫁入曾家,20岁便痛失丈夫,陈氏的青春年华在孤孀岁月中展开。“居孀五九载,历齿八八年”,四十五年的坚守,六十四载的人生,她以“奉亲无违,全夫职,教子有方,秉师权”的德行,撑起了整个家庭。陈氏与人为善,曾氏子弟赴考,她提供衣食便利,让学子无后顾之忧。这份开明大义与诗书传家的情怀,滋养了儿子曾学思,据清版《揭阳县志》记载,曾学思在雍正丁未年(1727)“设粥以济饥”,并“助贮谷当社”,屡获地方官表彰。这种善行义举,无疑得益于陈氏的言传身教。


  清代旌表节孝妇女的程序极为严格,需由当地士绅制作履历并附上“甘结”(保证书),再层层上报。曾母陈氏能够获得旌表并建此气派祠坊,足见其事迹感人至深,也是因曾氏一门三国学,又慈善仁德而赐建。据考证,祠坊的旌表文由刘起振赠撰,此人是海阳籍的乾隆元年进士、翰林检讨。一位进士为节孝祠坊题文,赞其“洵堪树范闺闱,无愧邀荣”,表明曾家在当时应是“有力之家”,同时也反映了此事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曾氏家族的书香传承与陈氏的节孝德行,在这座祠坊中交织。从曾靖院到曾孔温、曾学思,三代国子监“大学生”的文脉延续,与陈氏“义方教子,勤俭持家”的母德相辅相成,让这座建筑超越了单纯的旌表意义,成为家族精神与地方文脉的载体。


  人文璀璨:节孝背后的精神传承


  明清时期,节孝坊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却也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成为女性品德的见证。曾母陈氏节孝祠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坊”与“祠”结合,牌坊既是门户也是标志。该祠坐北朝南,面阔13米,进深22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首进门楼为一座石作的三门四柱节孝坊,门楼肚、后厅石碑,雕嵌有祥云瑞兽、花卉人物等多层浮雕,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展现出揭阳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穿过牌坊大门,天井两侧的廊间开阔通透。正前方,拜亭与后厅合抱为一(拜亭连接南北厅),主次分明:拜亭进深3.5米,面积42.7平方米,方柱简朴;后厅进深4.8米,面积58.6平方米,八角形主柱支撑起“三载五木瓜”的精巧梁架。


  后厅作为祭祀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屏风楣下三块并立的巨型石板,构成独特的“三碑夹”阳碑格式。此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神龛,经过石雕艺人陈建光现场仔细观察石碑形制,祠堂格局与大门上方的“过灵气孔”,再与几位熟悉古建营造、堪舆的前辈了解核实,认为这不是普通的神龛,而是一种罕见的墓葬形式——“阳葬三碑夹”。这种形式是墓主人生前因其卓越的德行或功绩,在生前或去世后不久便获得官方旌表或社会认可,从而修建的、具有褒扬和纪念性质的墓葬,主要强调其社会表彰意义。正如陈建光所说:“古代女祠极少,从这座祠坊建造的设计巧思,可见曾氏后人对陈氏非常敬重。”


  “三碑夹”中间主碑高约2.8米,厚约0.44米,上半部为阳碑,竖刻曾公福位、陈氏禄位碑文,下半部雕成了供桌的形状,桌身刻“丹凤朝牡丹”图案,桌脚雕狮底座,俗称“高桌阳碑”。阳碑四周饰以精美石雕,左右为“八仙八骑”,上方为“太上老君”与两童子,左右上角还有朱雀与玉兔。辅碑分立两侧,厚约0.3米,上方为“加冠”“进爵”人物浮雕,寓意着陈氏教子成才、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景。体现了揭阳地区独特的审美趣味。此外,曾氏族人还收藏有一块供奉祠坊主人神位的神牌和一个完好的清代青花瓷香炉,神牌写“皇清钦赐建祠坊祀旌表节孝曾母陈太孺人禄寿位”字样。


  在那个男权主导的时代,陈氏以女性之身,用一生坚守诠释了“节孝”的深层内涵——它不仅是守寡不嫁的贞洁,更是奉亲养子的责任、善待他人的仁爱、传承文脉的担当。这种精神经过祠坊的旌表与祭祀,融入了曾氏家族的血脉,也影响了揭阳古城的民风。


  石雕匠心:石语间的艺术密码


  揭阳建筑石雕素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蟹因甲壳坚硬,象征‘科甲’;鳌头作为瑞兽,代表科举‘独占鳌头’;松鹤寓意‘延年益寿’,竹子象征‘平安顺遂’,梅花配喜鹊则为‘喜上眉梢’……”陈建光指着牌坊雕刻,详解图案寓意。诚如他所说,揭阳石雕题材,主要有人物、动物、花鸟等,匠人们通过谐音、物象、状物等方法将这些题材构建成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表达了对科举入仕、健康长寿、婚姻美满等等的向往。


  这座纯石结构的四柱三门石牌坊,虽最上层檐顶在日本侵华时因轰炸震动倒塌损毁,但现存的雕刻依旧完整展现了清中期揭阳石雕的精湛技艺,更暗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门楼屋顶上,牌坊上额枋阳刻行书坊匾“节孝垂芳”,背面阳刻行书“贞顺扬休”四个大字。牌坊斗拱层与门楼屋脊相连,屋檐下牌坊中间的大门(明间)与祠堂正门叠加,两侧的边门(次间)则用石雕构件垒砌,形成常见的“门楼肚”建筑。


  从大门至屋脊往上看,门梁与牌坊梁间是窄窄的“过灵气孔”,牌坊梁正面横刻篆书祠匾“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下额枋为雕刻褒奖事由石碑,左右立短柱夹抱,前后阴刻同一内容的楷书“旌记”,夹柱正面阳刻对联:“坊卓尧恩重,祠成坤德享。”两侧为圆雕文官雕像;上方是“仙姬送儿”石板与屋脊相连。石柱楹联以双钩阴刻工艺呈现,内容颂扬曾母守节奉亲、教子成才的德行。次间石雕则以地方民俗与历史典故为主题,浮雕、通雕与线刻交织,人物、瑞兽栩栩如生,花木、卷草纹绵延不绝,寓意子孙昌盛、德泽长流。


  最引人入胜的是门楼两侧的石壁肚浮雕。左右侧次间上方花板为通雕麒麟,象征着吉祥仁德;左侧下方浮雕“独占鳌头”,文官立于鳌头之上,手持笏板,神态昂扬;右侧下方浮雕“科甲连登”,武将站在蟹甲之上,举手抬足、神采奕奕。两处浮雕均有侍女、竹(潮语谐音“得”),梅、喜鹊,背景有楼阁等,文武并置寓意 “文武双全”,寄托了家族对科举入仕的向往。


  除了科举主题,门楼两侧浮雕中还有“郭子仪拜寿”“一门双进士”等历史典故场景。“郭子仪拜寿”展现了阖家团圆、福寿安康的美好愿景,画面中郭子仪端坐高堂,子孙环绕、松鹤延年,屋外车马喧腾,彰显家族兴旺;“一门双进士”则描绘了家族二子登科,意气风发,宾客奉礼来贺。两幅浮雕精心雕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动作神态生动,有车马华盖、丹凤仙鹤等珍禽瑞兽,也有鸡犬家畜,生活情趣十足。路桥亭阁,松桃相依,无不寓意着吉祥富贵。


  当代意义: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


  在现代社会,“节孝”二字的内涵已然发生变化,但陈氏身上体现出的坚守、仁爱、担当等品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她设粥济贫的善举,与今天的公益精神一脉相承;她重视教育、培养后代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借鉴。


  随着揭阳古城的保护活化,这座藏在深巷的古建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夕阳西下,暮色渐浓。阳光最后掠过“节孝垂芳”的石匾,为斑驳的字迹镀上一层金边。市井的喧嚣渐渐远去,祠坊重归宁静。石缝间,一株野草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根系深扎在历史的缝隙里,如同陈氏当年的坚守,默默延续着生命的力量。


  如今,这座古老的祠坊已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用石头书写着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文脉传承,展现着一方水土的匠心灵感。时光会老,石头会斑驳,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滋养着每一个驻足感悟的人。


  石语昭昭,这份跨越280多年的坚守与荣光,也将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