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读《呐喊》有感
发布时间: 2025-11-11 来源: 作者:

  夏夜的风带着蝉鸣掠过窗台,我合上鲁迅的《呐喊》,指尖仍残留着纸页的温度。那些泛黄的文字里,藏着一个民族在暗夜中摸索的阵痛,也藏着穿透百年的呐喊声,在这个暑假,重重叩击着我的心。


  《呐喊》里的故事总带着刺骨的真实。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的迂腐,阿Q画圈时的自欺,祥林嫂反复诉说“我真傻”时的麻木,这些人物像针一样扎进记忆里。他们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旧时代普通人的缩影——被封建礼教捆住手脚,被麻木的生活磨去棱角。最让我心惊的是《药》里的场景:华老栓捧着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围观者伸长脖子像“被提着的鸭”,革命者夏瑜的牺牲,竟成了愚昧者眼中的“药引”。这无声的悲哀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让我突然懂得: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荒芜;比压迫更致命的,是集体的麻木。


  但鲁迅的笔下从不止于批判,字里行间藏着炽热的希望。《故乡》里,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与中年闰土的木讷形成刺眼对比,可结尾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却像一束光刺破了阴霾。这让我想起历史课上那些为救亡图存奔走的身影: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振臂高呼,李大钊在北大课堂上的慷慨陈词,他们不正是在为民族走出一条新路吗?原来“呐喊”从不是绝望的嘶吼,而是在黑暗中唤醒人心的号角。


  合上书,窗外的月光格外明亮。我忽然明白,鲁迅笔下的“铁屋子”从未真正消失——当我们为成绩排名焦虑而忽视内心成长时,当我们沉迷短视频的喧嚣而懒得思考时,或许就在重复着“麻木”的轮回。但《呐喊》教会我:清醒的痛苦远比糊涂的快乐更有价值。就像那些在课文里读过的先驱者,他们也曾迷茫,却始终保持着“救救孩子”的赤子之心,用思想的火把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个暑假,《呐喊》像一场及时雨,洗去了我内心的浮躁。它让我懂得,所谓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学会用清醒的目光打量世界,用勇敢的声音表达真实。就像鲁迅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事,在看到不公时敢于发声,都是对“呐喊”精神最好的传承。毕竟,改变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而是每个普通人举起火把的瞬间,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                  揭阳第二中学 高二(4)班  陈姿帆   指导老师:谢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