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过于“理性”的大学生,正在弄丢“青春的从容”
发布时间: 2025-10-24 来源: 红网 作者: 曾耀湘

  近日,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一篇题为《因为我们太理性,所以我们很倦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文中讲到,当代大学生的倦怠感,正是源于理性的过度滥用——从阅读、休息到社交,一切都被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数据指标,以至于大学失去了本该有的从容与闲暇。


  这篇文章精准剖开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我们好像永远裹挟在一种急速奔走的洪流中。修不完的学分、参加不完的活动、争不完的评奖保研和就业……好像每个人都被一种无声的焦虑推着走,以至于如果有同学停下脚步,反倒成了格格不入的“另类”。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恰恰是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追求的“理性”——从绩点、实习再到评奖评优和保研,无不透着一股浓浓的精细计算和实用主义色彩。有人或许会感到困惑:理性难道不是有益的吗?正是通过理性,才让我们做出有利于当下的决策。可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变得太理性了,以至于它从一种工具,变成了支配一切的“主人”,把我们天性中那些无目的、浪漫的、冲动的感性思维,挤压得几乎无处容身,只剩下一种被规训过的、小心翼翼的“成熟”。


  当然也明白,这种极致的理性和成熟,很多时候是社会和时代逼出来的。当机会不再俯拾皆是、朋辈竞争陷入白热化,谁不想在洪流中抢到一块“上岸”的木板?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变得理性和现实,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风险规避。可是,当我们陷进“理性至上”“实用优先”的思维定式,往往也就开始走了样、变了味。


  比如,一个阳光好得不像话的下午,我们想出去走走,脑子里却自动弹出警告:“作业写完了吗?简历投了吗?”然后默默坐回桌前;选课时,第一反应不是“我对哪门课感兴趣”,而是四处打听“哪个老师给分高、任务少”;为了综测分,去参加一堆毫无兴趣的活动,甚至不惜和亲密的同学、舍友在暗地里较劲、算计。这些现象,已经在我们的大学生活里演绎太多次。


  在理性的驱动下,我们的确收获了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高绩点、名企实习、奖学金证书、保研名额……但作为代价,我们却丢失了那份纯粹的、只关乎自身的自由。对此,哲学家韩炳哲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人的生命似乎从未安定,只是被各种目标填充,眼花缭乱;他们忘却了在沿途中凝思、在某刻里静守,致使时间失去了应有的芳香。而我们,又有多久没有闻到过“时间的芳香了”?


  我们习惯用理性的尺度,把大学里的一切划分成“有用”和“无用”。这种二分法看似高效,但却无情地剥夺了青春应有的舒展与灵动。谁又能断言,今天的“无用”,会不会成为明天的“有用”?想起《庄子》里的一个故事,有一棵大树,长得歪歪扭扭、凹凸不平,因此木匠们都看不上它。但正是这份超越功利尺度的“无用”,使得它躲过了斧凿之灾,最后长得枝繁叶茂,活得自在从容。


  在大学里,我们太害怕成为那棵“无用”的歪脖子树,于是拼命把自己修剪成笔直、标准、有用的“木材”,急切地希望被社会这位“木匠”选中。但有时回过头想想,我们挤破了头想抵达的“彼岸”,会不会只是另一个更大、更累的“内卷赛场”?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在密不透风的大学计划表中,适当留出一些“无用”的空白了。去读一本不能加分的闲书,选一门真心喜欢但给分可能很严的课,或者,就单纯在一个下午,纯粹地、奢侈地晒一次太阳。也许,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最后恰恰成为了拯救我们的微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