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经视直播报道,山东烟台一新能源企业被曝员工每日仅能在四个时段喝水:9:30-9:35、10:30-10:35、14:30-14:35、16:00-16:05,每次五分钟,员工也不允许自带水。若有员工违反,在非规定时间前往茶水间饮水,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领导批评。当喝水这等小事都要精确到分钟,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优化管理,还是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
表面看,企业有权规范生产秩序。因为是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对安全生产有严格要求,禁止带水入内情有可原。但将车间禁水延伸为全公司每日二十分钟集中供水,则暴露了管理思维的惰性。这种一刀切的本质,是以牺牲员工基本需求来换取管理便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和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而喝水属于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保障身体健康、维持正常工作状态的基本需求。公司严格限制员工喝水时间,实际上是对劳动者的不合理约束,侵犯了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合理安排饮水、保障自身健康的权利,也违背了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基本要求。
往深了想,这种“滴水不漏”式的管理,其实正在扼杀企业的未来。人只有先解决了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需求,才能安心工作、发挥创造力,这本是常识。可当员工连喝口水都要看着时钟,时刻担心错过这五分钟,就要渴上小半天,哪还有心思去钻研技术、激发创意?表面上看,是维护了秩序,实际上却用僵化的管控,一点点磨灭了企业最需要的创新活力。对新能源这样的高科技行业来说,无异于自断生路。
此类机械式管控并非孤例。据此前媒体报道,深圳有工厂要求员工凭证如厕,每次限时七分钟;杭州有企业每日六次巡查办公桌,桌子上放个回形针都扣钱。这些规定虽然形式各异,但骨子里的逻辑如出一辙:都将活生生的人当作流水线上无情绪的零件。
反观先进企业的管理智慧:华为办公室里,咖啡间总是最热闹的地方,任正非那句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鼓励的正是这种自由交流、碰撞思维的氛围。阿里巴巴的园区设计,特意留出大量休闲空间,打破空间隔阂,让不同部门的员工能不期而遇、碰撞想法。这证明好的管理是既懂得设定必要边界,又更善于为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留出空间。说到底,管人不是管机器。这杯水映照出的不只是喉间的干渴,更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深度脱水。
优秀的管理应当是一泓活水,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滋养人的创造力。当我们真正学会以培育“人”的智慧替代管控零件的思维,中国企业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8/153766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