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体系中,阅读理解能力被视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核心技能之一。它不仅关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还直接影响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涉及广泛知识领域与复杂概念的学科,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一、生物学教学中生词解析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 首先,生物学知识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且呈现形式抽象、复杂多样,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准确把握。但该学科的考察常以最新科研成果为背景,所用名词数量多且专业性强,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极易出现障碍。例如某考试中提到:“胰腺癌中某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其中“预后”属于医学专属名词,学生因对该词陌生,不仅影响解题时对题意的理解,还会进一步影响答题效果。
其次,生物学中的实验报告、科学文献等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关键信息,理解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结论推导,这一过程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前提是学生需克服生词等因素引发的阅读障碍,并熟悉名词的相关表达形式。以光合作用为例,“净光合作用速率”既可用公式“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表示,也可通过 “植物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或“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来描述。学生若能熟练理解并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既说明其对“净光合作用速率”一词的解读到位,也能达成教学中 “锻炼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教学策略 (一)情境化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例如,高一学生常因前期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正确把握“叶绿体”与“叶绿素”的关系,笔者便以“钱和钱包”类比二者:叶绿素如同“钱”,是发挥作用的核心物质;叶绿体如同“钱包”,是容纳叶绿素的结构载体。此类类比通俗易懂,既能帮助学生理清生词间的逻辑关系,又能加深其对词语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主动阅读、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使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主动探索问题答案。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教学为例,可围绕“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 的案例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能否直接将目的基因注入大肠杆菌?
若直接注入,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如何让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稳定遗传?又该如何鉴别和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通过这类问题,学生能在思考过程中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同时锻炼实验设计思维。该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阅读科研材料时,学生能逐渐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可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假设;对于科学原理的应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具体问题。
(三)阅读技巧训练与互动学习阅读技巧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精读、笔记记录等技巧的训练:快速阅读可帮助学生把握材料整体框架,精读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核心概念,笔记记录则有助于梳理知识逻辑。尤其在应对高考类阅读材料时,需特别关注细节理解——这类材料常涉及复杂的实验过程、科学原理及实际应用,只有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捕捉关键信息。
此外,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心得、碰撞观点,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其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间接提升生词解析与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 以生词解析为着力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情境化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法、阅读技巧训练及互动学习等策略,可有效突破学生的阅读障碍,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生物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实践这些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