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报道,沈阳一位16岁的脑胶质瘤女孩,本还有12-18个月的生命时光,却在接受短视频推荐的“声动力”治疗后,仅12天便离世。据报道,该机构不仅没有肿瘤治疗资质,所谓的“高端仪器”不过是一台普通的超声治疗仪。本应是绝望中的“救命稻草”,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可能拥有的一年以上时光,被残忍地压缩至短短12天。无情的不仅是病魔,更是那套压缩生命、利用绝望的虚假医疗链条。家长的病急乱投医,固然难辞其咎,但家长救子心切的焦灼与无助,亦值得社会体谅。我们更需追问:为何无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能在网络上如此肆意妄为地引流?平台的审核与监管,为何在这些夺命视频面前形同虚设?
纵观近年来的医疗乱象,从魏则西事件到如今的悲剧,模式何其相似——利用患者及家属的绝望心理,通过精心包装的虚假宣传,将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推销给脆弱的人群。不同的是,短视频的兴起为这些“伪医疗”提供了更便捷、更隐蔽、更具欺骗性的传播渠道。
短视频医疗骗局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多方共谋形成的灰色产业链。一方面,不法机构摸准了绝症患者的心理,用“创新疗法”“高科技治疗”等话术精心包装,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欺诈;另一方面,平台在流量经济的驱使下,往往对明显存在问题的医疗广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核机制流于形式。
这些虚假医疗广告往往披着“科普”的外衣,行营销之实。它们或是伪装成患者分享“成功经验”,或是打着“医学突破”的旗号,利用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一旦有患者上钩,接下来的就是一套完整的话术体系和流程设计,从夸大疗效到规避责任,各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策划。等到患者家属醒悟过来,往往为时已晚。
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平台不能也不应置身事外。当前的内容审核机制明显滞后,往往依赖于关键词过滤等简单技术手段,对医疗这类专业性极强的领域缺乏有效的实质审查能力。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台的盈利模式与内容安全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即严格审核意味着可能损失部分广告收入,这种利益冲突直接影响了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
监管层面同样面临挑战。现有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广告有明确规定,但执行环节存在诸多困难:跨地域管辖权限不明确、违法成本过低等,导致了对违规行为的威慑力不足。与此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形成了“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的局面。
杜绝此类悲剧重演,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平台方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专业的医疗内容审核团队,完善从资质审核到内容监控的全流程管理。监管部门应当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同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公众而言,也需要增强医疗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在寻求治疗时始终以正规医疗机构为准。
女孩的离世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在生命与利益的博弈中,多管齐下,才能避免下一个家庭成为“伪医疗”的牺牲品。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疏忽和冷漠都是不可原谅的。这不仅关乎制度与法律,更关乎我们社会的良心与温度。生命不能重来,监管不容缺失,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