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一则中标结果公示引发关注。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单位系江西某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中标产品系迈瑞MT8000等,数量1,中标价1000元。该项目预算金额为300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160万元人民币。江西中医药大学发布相关情况通报表示,暂停了该项目采购活动。已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并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00万预算的项目,中标价只有1000元,预算价与中标价出现如此大的悬殊,暴露该校政府采购环节的严重漏洞,也折射出部分单位在公共资源管理上不够严肃。
政府采购法第六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就要求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科学合理,招标过程应公平透明,中标结果要经得起推敲。然而,涉事单位的采购,预算与中标价巨大落差明显超出合理范围。这到底是预算离谱还是中标价存在猫腻?这种近乎儿戏的采购结果,严重损害了政府采购公信力。
如此采购乱象,究其根源往往存在三种可能。一是预算编制“拍脑袋”。预算编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脱离市场实际,导致预算价格畸高或畸低,失真失准。二是高额预算“藏猫腻”。不排除特意为特定中标方留下巨大利润操作空间的可能。三是中标过程“玩手段”。恶意或被指使故意低价竞标,中标后再通过配套耗材、服务维修等手段牟取高额利润。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暴露出涉事单位的采购从预算审批监管到中标监督的失守。倘若预算中的数百万元的医疗设备真能以千元价格成交,要么说明预算严重注水,浪费公共资金;要么意味着中标结果存在猫腻,故意留下不法操作的空间。
政府采购不是“过家家”,其严肃性与公信力不容挑战。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活动应当符合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等要求。值得深思的是,此次披露的采购,预算与中标价格相差过大,已经明显违法违规。对这样的异常采购,无论是涉事医院和校方,还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都没有人发现存在问题,竟能一路过关并进入公示阶段,足以看出采购监管把关形同虚设。
对如此采购闹剧必须一查到底。有关部门应尽快查明是预算虚高、程序违规还是利益输送,并依法追责。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须以此为契机,依法规范采购行为。毕竟公共资源管理,容不得半点轻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