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10月15日 《中国新闻周刊》)
兰州兰石医院将9月、10月就诊人数和手术台数作为“佳绩”发布,将患者数量增多视为值得庆贺的成果。这一做法引起舆论界轩然大波,主要在于医院对“业绩”的认知与公众对医疗行业期待的严重错位。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就诊人数少、手术台数少,这才意味着疾病发生率低、身边人基本健康,值得庆幸,而该医院反其道而行之,将患者数量增长当作“佳绩”,难脱把医疗服务等同于普通商品交易、将患者流量视为盈利指标的嫌疑,此种“贺”的逻辑,完全忽略了医疗行业的公益属性,会让人产生“医院盼着人生病”的消极联想,严重侵蚀着医疗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屡见医院发布此类信息,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部分医院党政领导人在市场化运营压力下,逐渐迷失了初心,往往将门诊人数、手术台数等与科室绩效、医生考核挂钩,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医疗服务的本质。另外,医疗行业评价体系的错位,也是发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在有些医院的考核中,门诊量、手术人次、床位使用率等“规模型”指标占比偏高,为了得到这些“亮眼数据”,部分医院通过发布就诊人数的“喜报”来证明自身“成果”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部分群众将“人多的医院”等同于“好医院”的认知的偏差,也间接助长了此种风气。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为医疗机构的“喜报”纠偏,需要让医院回归守护健康的本质。一方面医疗行业要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明确自身公益普利的基本属性,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诊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患者就医成本上,让医疗服务切实为民。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医院评价体系,将疾病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公共卫生服务贡献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再加强对医院运营的监管,杜绝各种以“流量”为噱头的宣传行为。最后,公众也要改变对医疗行业的错误认知,要明白“好医院”的核心标准是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而不是简单的就诊人数的多寡,避免陷入“人多即好”的认知误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