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多亏你们的用心调解,基站已顺利拆除,这是对我市5G基站改造升级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时刻站在我们的角度看问题,你们真的懂我们农民的心!”……日前,市中级人民法院陈益文审判团队接连收到两面锦旗。两面锦旗,“双倍”获赞,其背后是一场通信基站“拉锯战”14天内圆满落幕的温暖故事。
缘起
基站搬离引发租赁纠纷
这场风波,源于12年前的一纸租约。
2013年,揭阳一家公司与陈叔签了一份为期20年租赁合同,租赁陈叔家一个房间与天台建设通信基站。合同约定租金每年1.7万元,合计34万元,分两期支付,十年为一期,签约时已付第一期租金17万元;合同还约定,擅自解除合同,应按租金总额30%支付违约金即10.2万元,并赔偿损失。
2016年,经陈叔同意,揭阳这家公司将租赁合同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一家通信公司。
2023年,为响应国家5G网络优化升级要求,该通信公司需重新选址并更换5G新设备,遂向陈叔表示不再承租。陈叔却攥着泛黄的合同坚决不同意,“当年说好租20年,现在说解除就解除?”
随后,通信公司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合同,并由陈叔配合拆除基站。陈叔随之提起反诉,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请求通信公司支付尚欠租金和滞纳金。
一审法院审理后,判决解除合同,由通信公司向陈叔支付违约金10.2万元。通信公司不服,提起上诉,并主张涉案自建房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房屋确权证书,租赁合同无效。
2025年6月底的二审庭审现场,双方剑拔弩张,各说各的理。
听闻公司主张“合同无效”,陈叔拍案而起,“法院可不能偏袒大公司,不然判了我们也不服!”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司法解释,房屋用地与建设是否有合法的审批手续,关乎着房屋租赁合同效力。法官对这一关键事实进行调查——“是宅基地,没有土地证,只有收款收据。我们房屋建得早,没有规划许可证。村里有登记,没发证给我们。”庭上,陈叔回答道。
困境
合同无效与“信赖”利益如何平衡?
一边是合同可能认定无效的法律问题,一边是老百姓的“信赖”利益,该如何平衡?
“目前,全市尚有10余处基站站点也需要搬离,该案事关数字基建发展,处理结果十分重要。”承办法官陈益文与助理向亚男经研判后一致认为,若能通过调解彻底化解双方心结,方能实现最佳效果。
敲定调解思路后,在法官指导下,向亚男立即着手组织双方开展“背对背”调解工作。
“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因为不再履行就主张无效,陈叔一家难以接受是正常的,何况一审时贵司也没有主张合同无效。”向亚男和通信公司沟通道,“如果从合同有效但履行陷入僵局的角度考虑调解,可以提前解除,但应当支付欠付租金及相应违约责任……”
经过9轮反复沟通后,通信公司的调解金额从4万元提到4.5万元,再提到4.8万元。
另一方面,向亚男主动联系陈叔一家,“公司主动上门签合同现在又说无效,你们心里难受,我们非常理解。但即使当事人不主张无效,法院也需依法审查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无效,违约责任条款随之无效。”向亚男还翻阅相关法条,一字一句向陈叔家释明“住宅用地”“房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考虑到合同可能无效的因素,陈叔家态度有所缓和,同意调解,但同时坚决表态,“至少赔偿8万元,少一分都不调。”
通信公司的辜经理得知后无奈地摇摇头,“实在没办法,4.8万元已经是上限。”
调解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
破局
从一场火灾寻求调解转机
调解突破口在哪?审判团队再次细细琢磨起来。向亚男灵机一动,“之前陈叔提过设备机房空调曾着火,导致房间被熏黑。”陈益文点点头建议,“以此入手再向双方协商。”
“陈叔,若合同无效,占用费即使算到现在,也就大概3.5万元。”向亚男尝试与陈叔家商量,“如果您愿意调解,我们争取在4.8万基础上适当提高,或者让他们帮忙粉刷房间,您也再降低点要求,成吗?”
“成!交给你们协调,我们放心。”陈叔当场拍了板。
“贵司愿意4.8万元调解,我们感受到公司想要妥善处理的诚意,”向亚男接着向公司讲明,“不过,陈叔一直介意机房空调着火熏黑房间这事。你们能否拆除基站时顺道帮忙重新粉刷房间?这样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贵司有施工队,操作也方便。”
最终,经通信公司讨论决定,增加3600元“刷墙费”作为补偿。
感受到法官所付出的努力及公司的诚意,陈叔家作出答复,表示愿意接受调解金额。
最终,双方以5.16万元签订了调解协议,并约定陈叔在收到款项后配合公司拆除基站。
一座小小的通信基站,一头连着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数字中国的5G布局,法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不断探寻实质解纷的最优路径,打通了民心“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揭阳市两级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出台依法实质解纷、全流程释明等规定,做深做实判前引导、判中释明、判后答疑等实质化解工作。今年1~9月,揭阳法院实现案件比同比下降0.11,上诉率同比下降2.2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