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25-10-14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剑萍

  国庆佳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爱国情怀激荡人心。今年国庆期间,我市众多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于动人故事里汲取精神力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如何持续深化家国情怀培育?记者采访了我市一线教师。他们建议,家长需以身作则当好榜样;学生则应在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同时,将对国家的热爱融入知国、守法、服务他人、传承文化等日常点滴行动中。


  国庆假期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热潮


  国庆假期,在榕城区榕江公园里,几个孩子正驻足在烈士纪念碑前,聆听革命故事。“榕江公园记录的是过往那段悲壮的革命历史以及一个个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铭记的是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小学五年级学生小黄在参观后感慨道。


  像这样的场景在全市多处红色教育基地上演。揭阳学宫、普宁“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也迎来参观热潮。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之前对历史课本上的故事感触不深,但站在革命先烈工作过的地方,他主动问我‘为什么他们不怕牺牲’,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国庆期间,我市众多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不仅在本市参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利用假期前往其他城市,通过游览革命圣地、历史纪念馆等场所,进一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原来鸦片战争离我们这么近!那些英雄们真的很勇敢。”在东莞市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三年级学生小陈围在“历史情景再现”蜡像展区前说道。带他前来的家长谢女士说,带孩子到外地参观红色景点,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更能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孩子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的理解,从而在多元场景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家长要为孩子撒播“爱国种子”


  如何帮助孩子从爱国情感节日体验中转化为日常行动?对此,榕城区运通学校教师苏东霞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家长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价值观引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对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


  “日常教学中,学校通过学科的渗透和开展多样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苏东霞提出,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增强孩子爱国情感: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多聊聊国家成就、英雄故事,如航天新闻、岳飞抗金故事;在假日里,带孩子到电影院一起观看爱国题材的影片,如革命题材的电影,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与卓绝;带孩子到革命老区走走,重走长征路,打卡纪念馆,在历史现场沉浸式体验,聆听历史的回音;和孩子一起参加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让爱国情感深刻内化……


  苏东霞特别强调,爱国更需落实到具体行动。“例如,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护红领巾,引导孩子定期清洗红领巾,并且要小心翼翼地折叠、佩戴,这表达着对国旗的尊重和对先烈的缅怀。爱国主义教育不在于孩子能讲多少大道理,而在于能否将爱国之情内化为下意识的良好习惯。”


  学生要做爱国精神的“行动派”


  爱国,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情感,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归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揭东区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揭东区世德初级中学教师黄彩旋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知识、感受世界的同时,要把对国家的热爱体现在知晓、守法、服务他人、传承文化等日常的点滴行动中。


  黄彩旋认为,首先,学生要从“知”出发,点燃心中的爱国火种。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主动阅读《史记》《汉书》等历史书籍、观看《中国通史》等纪录片,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近代以来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其次,要从“微”践行,让爱国星火闪闪发光。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自觉尊重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明的国家形象贡献微薄的力量,还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尽可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传递正能量,将国家大事与家人分享。最后,要从“情”升华,培育家国情怀大格局。同学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同胞的福祉。维护家乡的环境,弘扬和发展家乡的文化,参与家乡的建设。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爱护自己的小家,也是爱国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