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给任教的八年(1)班学生布置了一篇周末作文《关于 这件小事》,题目是我自己头脑里不知从何处信手拈来的。除了字数、原创等几乎可不说的要求外,我仅要求学生所写能不忘细节刻画,体裁不限。
布置这篇半命题作文,我的初衷有三(或者说我希望看到能写出以下三种类型的作文):一是学生能以小见大,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某一件小事的刻画,在事中成长,并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或见解(这属于初级水平);二是所写本身并非小事,如困难、挫折甚至变故,让学生通过抒写,藐视这件不算小事的大事,达到思想层次的成长(这属于中级水平);三是能深度挖掘自己的逻辑和发散思维,布局“文中文”的形式,比如写出《关于创作〈关于 这件小事〉这件小事》,让思辨开出另一个维度的花。
作文收回来后,我对每篇作文皆详批详解。全班几十篇作文的立意,都停留在上方所说的初衷一,而且在此基础上写得超脱的不过两篇。其中一篇《关于钓鱼这件小事》:该文通过描写小作者和爷爷从鱼钓的制作再到苦守鱼儿上钩,最后从钓鱼这件小事延伸到讲述如何去克服生活及学习的困难的技巧,通篇流畅,其中不乏景物和心理刻画,水到渠成之感极浓。其余作文,如果进行刻意的梳理,无外乎分为几大类型:小作者因突发高烧,家长半夜送医,浓浓亲情让人无法自拔;小作者晴天外出,返途待车时雨水倾盆,雨中见熟悉之伞,伞下见真情;小作者熟知垃圾分类知识,但时下乱扔、乱投垃圾比比皆是,在一番言论的谴责中唏嘘不已。
查完之后我特地到班里跟学生说,半夜发高烧的现象肯定存在,但如若发高烧的人太多了,就可能是流感了!学生皆笑;晴天遇大雨是自然现象,但是从小学到初中,经常晴天遇大雨,是不是运气差了点?学生再笑;乱扔垃圾甚至不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可憎,你在作文里只顾着义愤填膺又有什么用,请问你具体又做了什么?学生若有所思。
就是这一笑、再笑、三思,令我也陷入了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笑与思……
当教师不厌其烦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如何给作文定题目、写题记、写开篇、写结尾、写后记苦下功夫时,其实只要学生想学,在媒介爆棚的今天,学生对这些套路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于写作文,学生究竟缺的是什么呢?
缺少特定的阅读。这里提及的阅读,不是读作文选。而是选择真心喜欢某一个作家的作品,系统性地阅读。全球作家多如牛毛,何以在芸芸作家中某一人的作品读来酣畅淋漓?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他是“我”的“菜”。另外,不要将课内的课文当课文,适当的当课外书来读。学生将语文课本口头称之为“语文书”是因为该书要考,将自己买的课外读物称之为“课外书”是因为该书是闲书。若是能以读闲书的心态来听老师讲解课文,收益估计会大相径庭。
缺少特定的练笔。这里提及的练笔,并不一定要每“练”成“篇”。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有一段时间我是鼓励学生每天(时间贯穿一整天的随时随地)都要练笔:头脑里突然闪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段话,找一本专门的本子马上写下来,隔一段时间后再从头翻一次,再熟悉,再感受当时写下这些词句的心情。写着写着,便有了自己的“作文选”。
缺少特定的积累。这里提及的积累,单指生活的积累。学生每次作文,估摸头脑里都自然地浮现抵触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根源是缺少积累的表现。我发现,让学生拿起手机玩一个完全陌生的游戏他可能兴致不高,但是玩那些装备已满级的老游戏他乐此不疲。同理,若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遭遇到的“五花八门”都有一番文字的积累,待到作文时,只需打开“百宝箱”,那肯定就“万紫千红”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不知陆放翁当时写下这千古名句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有一点不难发现,要写好作文,免不了先“厚积”再“薄发”。
至于如何“薄发”?先“厚积”吧! (作者单位:揭阳市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