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直播电商乱象将受到强力整治,直播电商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抽查抽检将加大频次和力度,并实施“线上发现、线下追查、线下发现、线上管控”的直播电商一体化监管体制。
近几年,直播带货热度飙升,问题短板也不断显现。据报道,有的商家请“托儿”带货,有的商家巧设“捡漏儿”骗局,有的商家虚构“政府帮扶项目”等。更有产品连最基本的质量关都过不了,“羽绒服里没羽绒”“羊绒衫里没羊绒”“高端床上用品四件套用普通化纤”等戏码屡屡上演,一次次越过法律底线,刺痛消费者神经。
主播喊的是“家人们”,割的是韭菜;说的是“上链接”,实则是上套路。消费者看到满屏的“买买买”,挡不住到手的“假假假”;以为能够“捡便宜”,实则是在吃大亏。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4295亿元,同比增长8.5%,直播电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种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与合规商家利益,更在动摇直播电商行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野蛮发展没有出路,规范运行才有未来。近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办了一批直播电商领域典型案例。整治不正之风,为的是形成震慑效应,倒逼直播电商合法经营。直播间绝非法外之地,监管就是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总局着重强调平台责任,平台未依法履行资质审核义务等行为证据确凿、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坚决立案查处。这意味着,平台别想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钱时坐收渔翁之利,出事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直播间,应是连接优质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而非假冒伪劣的“藏身地”。直播电商的下半场竞争,核心是质量的比拼,底线是诚信的坚守。无论线上线下,消费者图的都是放心、顺心、舒心。商家唯有诚信经营,产品唯有货真价实,才可能在行业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