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亿投下去,厂子建好却进不了门”。近期,有媒体报道,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唐显策反映,其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斥资约8亿元人民币建设的白酒生产废水处理厂被当地强行接管。9月24日,贵州仁怀通报回应:已成立专班全面调查。(9月24日 《潇湘晨报》)
这起事件,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困境,更叩问着营商环境的“温度”与法治的“硬度”。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土壤”,土壤板结了,企业就扎不下根。白酒产业是仁怀的主导产业,而废水处理厂本是为产业绿色发展“补短板”的关键项目,唐显策的投资本应是地方发展的“及时雨”。可如今,政府招商引资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依法签订的合同抵不过一张“解除通知书”,这不仅让企业寒心,更让外界对当地的投资环境打上问号:连8亿规模的项目都能遭遇“强收”,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专班调查的启动,是回应关切的第一步,但公众更盼“调查”能变成“解决”,而非“走过场”。通报里“依法平等保护权益”“严肃追责问责”的表述很明确,可三年来企业“门都进不去”的现实,提醒我们:营商环境的优化,不能只靠“纸面承诺”,更要靠“落地有声”。如果招商工作连基本的契约精神都守不住,再优的政策、再大的招商力度,也留不住企业的心。
更要看到,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伤的不只是一家企业,更是地方发展的“长远利益”。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拼招商、抢项目,可有些地方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法治账”:招商引资时“捡到篮子都是菜”,项目落地后却因各种理由“翻脸”,要么随意调整政策,要么变相侵占企业权益。殊不知,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一个地方的信用怎么样,市场自有“一杆秤”。仁怀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因为它触碰了市场主体最敏感的神经——公平与法治,这是所有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修复营商环境,既要“追责”,更要“补漏”和补“法治课”。专班调查不能止于查清事实,更要深挖问题根源:当初的合同为何能被随意解除?法院裁定为何执行难?三年悬而未决的背后,是否存在监管缺位?只有把这些“问号”拉直,把制度的“笼子”扎紧,让“违约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吃下“定心丸”,才能真正重建市场信心。毕竟,营商环境的“温度”,体现在每一次合同的履约里,体现在每一次权益的保障中,更体现在政府对“法治”二字的坚守上。
8亿投资被“强收”的风波,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契机。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留商、安商才是真本事;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上,守护好每一个企业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敢投、敢闯、敢干,让市场经济的“土壤”更肥沃,让地方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9/1531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