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 2025-09-26 来源: 作者: 陈锦裕

  朗读是无声文字向有声语言的转化,兼具理解、感悟、内化与表达功能,能传递文本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锤炼思维、激发想象、涵养审美。但中职语文课堂中,朗读常流于形式,或 “有口无心” 地齐读,或 “念经式” 地应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中职语文朗读指导的具体方法。


  一、中职生朗读的现状问题   中职生朗读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语音基础薄弱,受方言影响,平翘舌、前后鼻音混淆,吐字不清;二是情感投入不足,对文本理解浮于表面,语调平淡,缺乏感染力;三是习惯与技巧欠缺,音量、语速失当,不会依据意群或标点停顿,存在 “唱读”“念经” 等问题;四是自信心不足,在公众场合朗读时紧张,声音发颤,不敢与听众对视;五是文体适应困难,对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朗读要求缺乏区分,读什么都 “一个味儿”。


  二、中职语文朗读指导的实效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 “分层、实效” 的指导体系,从 “基础训练” 到 “情感共鸣”,再到 “技巧掌握”,最终实现 “持续激励”,逐步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一)夯实基础:语音规范与习惯养成朗读的前提是 “读准、读顺”。语音训练采用 “每日一练”(课前 5 分钟练绕口令、对比易错词)、教师范读(突出易错读音)、APP 自主正音(如 “畅言普通话” 打分纠错)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语音准确性。习惯培养强调 “三个规范”:姿势端正(坐 / 站姿挺拔)、口齿清楚(音量适中)、语速适配(散文宜慢、议论文宜干脆)。通过 “标点符号接力读”(训练停顿)、“消灭唱读”(对比差异,强调自然)等方式,纠正不良习惯。


  (二)深化理解:情感共鸣与文本融入朗读的灵魂是 “情感”,需通过文本理解激活。预习铺垫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生字词、了解文本背景,避免字词障碍影响情感表达。精讲点拨抓住 “情感点”(如《荷塘月色》中 “泻” 字的动感与柔和),引导学生分析后再朗读,使情感更真挚。情境创设通过背景渲染、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代入角色。借助问题引导(如 “小女孩擦火柴时在想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再朗读,强化情感共鸣。


  (三)掌握技巧:方法教授与形式创新有了情感基础,需借助技巧传递文本内涵。技巧讲解聚焦 “可操作”:重音(如 “我知道你会来”,不同重音位置强调不同重点)、停顿(结合意群与标点,如《背影》中 “我看见 / 他 / 戴着黑布小帽”)、语调(表达惊喜用上扬调,传递难过用下降调)、语速(散文宜缓、议论文宜快)。示范模仿通过教师范读(如《秋天的怀念》中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的轻柔语气)、模仿《朗读者》等名家朗读片段,让学生直观掌握技巧。形式创新采用分角色朗读(如《雷雨》人物对话)、配乐朗读(如《再别康桥》搭配轻音乐)、模拟客服朗读(如朗读产品说明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四)激励坚持:多元评价与自信建立学生不愿参与朗读,多因害怕出错、缺乏信心。评价体系采用 “朗读评价表”(涵盖语音、流畅度、情感、仪态等维度),为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多元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让学生清晰看到自身进步。通过颁发“每周朗读之星”小奖状、推荐参与 “校园朗读者” 比赛、在班级群分享优秀朗读录音等方式及时激励,让学生获得认可,实现从 “不敢读” 到 “愿意读” 的转变。


  (五)结合职教:专业融合与素养培养中职朗读教学需服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专业素材融入方面,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文本(如设备操作指南、发动机拆装步骤说明),指导学生朗读时保持准确严谨的态度;口语交际衔接方面,将朗读与职业场景结合(如朗读求职信时模拟面试场景,保持自信礼貌;朗读演讲稿时运用朗读技巧增强感染力);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通过朗读训练中的 “规范意识”“合作精神”(分角色朗读需相互配合)“专注力”(接力朗读需集中注意力)“追求卓越”(反复练习打磨),培养现代职业人必备素养。


  三、结语朗读是连接文本与学生心灵的 “桥梁”。中职语文教学需重视朗读指导,采用 “打基础、懂感情、会技巧、能坚持” 的策略,帮助学生从 “不敢读” 到 “愿意读”,进而实现 “会读”“爱读”。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将朗读指导视作教学艺术,让琅琅书声成为滋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 “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