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家长请保洁打扫教室,劳动教育怎能被“外包”?
发布时间: 2025-09-25 来源: 红网 作者: 高家千

  家长出钱请保洁打扫教室,这事听起来像个段子,却成了泸州某小学家长面临的真实难题。


  最近,泸州一位家长在问政平台上反映:孩子所在的班级家委会,要求家长自费请保洁人员打扫教室卫生,如不愿交费,家长可“自愿”到校打扫卫生。


  打扫教室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如今却成了家长之间“自愿”的“义务接力”,去,实在没时间;不去,又怕老师点名说“谁谁家长昨天没值日”,让人进退两难。近来这样的事还不少:凑钱买绿植、装风扇,再到作业、安全教育等日常打卡,以及护学岗值班,家长叫苦的情况屡有发生。显然,不少学校正把原本该由自己承担的事务和责任,一层层转嫁到家长身上。


  教室卫生是教学环境的基本保障,属于学校日常管理的职责范畴。国家每年拨付的教育经费中,包含后勤服务支出。可学校不动声色地把扫帚递给了家长,还打着自愿、奉献的旗号。让人不禁生疑:这笔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学生打扫教室本是劳动实践的生动课堂。学生在扫地、擦黑板中,不仅可以学习劳动技能、养成习惯,更学会合作与担当,懂得环境来之不易、劳动值得尊重。而如今,不少学校将清洁工作外包,或由家长“花钱雇人”,或“自愿代劳”,这些做法无形地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花钱免劳”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劳动教育的初衷完全相悖。我们一边呼吁加强劳动教育,一边却用行动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岂非南辕北辙?


  与此同时,家委会也正在变味。它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同育人的伙伴,如今却成为学校不便出面时的“代言人”“传声筒”,甚至沦为某些具体事务的“执行局”和“收费办”。这种角色错位,扭曲了健康的家校关系。真正的“共育”,应是教育理念上的同频共振,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当然,一些学校也面临现实困难:编制紧、人手少、事务杂,但体谅不等于认同转嫁责任。有难处,要通过正规途径反映,争取资源支持,而不是把难题打包甩给家长。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合理配置后勤服务、将清洁纳入学生日常值日制度等。


  “扫地风波”的背后,不是家长计较几块钱,也不是谁懒谁勤快的问题,它拷问的是教育的初心与边界。孩子的教室,不该成为责任的真空地带。一次扫地,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任由这种“软性摊派”蔓延,模糊的将不仅是地板的洁净度,更是教育的底线。


  教育部门也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快为家委会的权责装上“红绿灯”,明确哪些是鼓励的“参与”,哪些是越界的 “承担”。莫让一把小小的扫帚,搅乱了教育的方圆规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9/153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