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幼师因“地贫”基因遭解聘,用人观念不能如此“贫瘠”
发布时间: 2025-09-25 来源: 红网 作者: 郭元鹏

  2025年5月,厦门海沧区教育局某幼儿园的林芳(化名)被举报“患地中海贫血、隐瞒病史”遭解聘,举报材料是林芳产检基因检测报告。医生证实林芳3次体检不贫血,是无症状“地贫”基因携带者。记者调查发现,厦门多位求职者因产前查出携带“地贫”基因最终被拒聘。近年来,多名教师向福建省教育厅反映相关情况,厦门海沧区教育局也起草建议书,希望修改教师招聘体检标准。对基层的反映,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也作出了积极回应。(9月24日 《新京报》)


  “地贫”基因携带不等于“患病”,用人单位将无症状与不合格画等号,本质上是用人观念的“贫瘠”,既违背法律精神,也寒了劳动者的心。


  无症状“地贫”基因携带者并非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解聘理由站不住脚。 医学上明确,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若无症状,身体机能与普通人无异,既不影响正常生活,也不影响工作履职。林芳作为幼师,3次体检均显示“不贫血”,足以证明其身体条件能胜任教学工作。


  而举报材料来自“产检基因检测报告”,这本是个人隐私,却被用作解聘依据,既侵犯隐私权,也违背就业促进法中“禁止就业歧视”的规定。用人单位之所以谈“地贫”色变,要么是对医学常识的无知,将“基因携带”等同于“疾病”;要么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过度谨慎,把可能存在的隐患当成必然发生的问题。这种缺乏医学依据的“一刀切”,不仅让合格劳动者失去工作,更在社会上传递“基因决定就业资格”的错误信号,加剧对特定群体的偏见。


  就业歧视的背后,是用人观念的“滞后”与“懒惰”。 教师招聘设置体检标准,本是为了确保从业者能胜任工作、保障学生权益,但标准的制定必须基于科学与必要。将“地贫”基因携带纳入不合格范畴,既无医学证据支撑其影响工作能力,也无法律条文授权这种限制,本质上是用人单位不愿深入了解、只想简单筛选的惰性思维。


  更值得关注的是,厦门海沧区教育局已起草建议书希望修改体检标准,多位教师也向省教育厅反映情况,这说明基层早已意识到问题所在。但改变迟迟未落地,暴露出部分地区就业歧视治理的“滞后性”,对不合理的招聘标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对劳动者的维权诉求缺乏快速响应渠道,最终让“公平就业”沦为口号。


  破解这种就业歧视,需科普和制度双管齐下。 要让“地贫患者”光明正大上班,首先要补上医学常识课:通过官方渠道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消除用人单位的恐慌与误解,让招聘回归能力导向而非基因筛选。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网:要积极响应基层建议,尽快修订招聘体检标准,去除无科学依据的限制条款;同时,各地应建立就业歧视投诉举报机制,对违法解聘、不合理拒聘的行为依法追责,让劳动者有处说理、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形成包容就业的共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差异,判断能否胜任工作,关键看能力而非基因,唯有如此,才能让就业市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公平公正。


  林芳的遭遇不是个例,这关乎每一位可能因特殊身体状况被歧视的劳动者。用人观念的“贫瘠”比任何疾病都更可怕,它会扼杀人才、制造不公。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行动,修改不合理的招聘标准,纠正就业歧视,让“无症状地贫”求职者凭借能力赢得尊重与机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