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领乡亲种出“致富米”
——记揭阳市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联谊会常务理事陈秋泉
在普宁市下架山镇和寮村的田野上,35岁的陈秋泉是村民眼中的“新农人”——他操控植保无人机巡查稻田,带着农户熟悉新农机,用科技与生态理念种出优质稻米。从2011年承包10多亩稻田起步,到如今带领农户发展千亩规模化农业,揭阳市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联谊会常务理事、普宁市美香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秋泉带着乡亲们在粮田里种出了“致富米”。
初心扎根田野:从“种田人”到合作社带头人
“打小在田埂上跑,对土地有感情。”高中毕业后,陈秋泉没外出务工,反而扎进水稻种植。2011年,他首次承包10多亩稻田,靠勤恳赚到“第一桶金”,也坚定了“带乡亲一起种好粮”的想法。
2017年9月,为回报大地的厚爱,在各级关工委鼓励下,陈秋泉牵头成立普宁市美香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诚实守信、科学管理、打造品牌、绿色生态”为宗旨,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定位优质绿色稻米,要和乡亲们一起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合作社初创时缺乏资金打广告又想打开知名度,怎么办呢?2018年12月,他从朋友处得知“首届普宁农村特色产品展”举办,立刻带着“农家丝苗香米”报名。
他坚持生态种植的“美香源”稻米,在展会上吸引众多市民,合作社就此打开本地知名度。后来在关工委协调下,合作社登上当地电视台,“美香源”的名号渐渐传开。
风雨中挺过来:关工委助渡创业“寒冬”
创业从非坦途。2015年7月台风“天兔”来袭,早稻接近成熟却因未全熟无法收割,大片稻田被刮倒浸泡;2016年10月台风“海马”又重创扬花抽穗期的晚稻。连续两年的强台风灾害,让陈秋泉不仅白忙,还欠下10万元肥料钱,一度想“扔锄头不干”。
危急时刻,关工委老同志主动上门,向他讲起“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奋起”的硬骨头精神。老同志的真诚引导,让他明白了“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抵御风险”的道理,决心重整旗鼓创业,并成立了合作社。2018年,揭阳市关工委推荐他参加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他进一步学到科学种田技术和“农业+观光”模式,回来后优化合作社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底便已实现盈利。
科技赋能农业:机械化破解“种地难”
“农业出路在机械化,能让农民从苦活里解放出来。”可购置农机需大笔资金,关工委又帮陈秋泉整理材料、对接部门,申请补贴与专项资金。
最终,合作社筹资150多万元,购入中型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40多台(套)农机。如今春耕时,插秧机效率是人工10倍;夏收时,收割机一天能收20多亩;植保无人机精准喷药,省药又省力。和寮村农户张伯说:“以前插一天秧腰都直不起,现在跟着农机打下手,轻松多了!”2023年,合作社780亩水稻亩产800斤,380亩普薯32号亩产超4300斤,收成十分亮眼。
携手共奔富路:“合作社模式”惠及千亩农田
对劳动力少、种田效益低的农户,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负责,农户只需坐等收成;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合作社优先吸纳就业,一年用工量达100多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我家有3亩田,以前自己种一年也就挣几千块,现在托管给合作社,不仅省心,年底还能分红,我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还有3000多块收入!”和寮村村民陈姨的话,道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
为了让“好米”卖出“好价钱”,陈秋泉注重打造品牌。合作社采用“稻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让鸭子吃掉田间杂草和害虫,鸭粪作为天然肥料,再配合杀虫灯防虫,种出的“农家丝苗香米”颗粒饱满、晶莹洁白,煮饭时清香四溢,口感软糯爽滑。2018年,合作社带着这款米参加“首届普宁农村特色产品展”,一炮而红;2019年,这款米先后获评“普宁市首届十大农特产品”“揭阳市十大农特产品”,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陈秋泉荣誉越来越多——“广东20佳种粮大户”“揭阳十大乡村创业青年”“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但他依旧保持初心,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稻苗长势、调试农机设备。“我想继续扩大绿色种植规模,探索‘农业+观光’模式,让更多人走进田野、了解现代农业,也让更多乡亲靠土地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