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开盒”致使隐私“裸奔”,网络绝非法外之地
发布时间: 2025-09-24 来源: 红网 作者: 戚实

  百万粉丝女主播小玲因“开盒挂人”被迫举家搬离事件,曾一度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开盒挂人”,即以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发布他人隐私信息以实施攻击伤害,已然成为新型网络暴力的恶劣表现。这不禁令我们反思,每位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自由和秩序,究竟该如何平衡?


  “开盒”在如今流量盛行的时代早已不是个例,无论是为图私利还是宣泄情绪,这类行为都让每个身处其中的公民随时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透明人”。其暴露出的弊病远不止想象般的浅显,而是深入到对当事人线上、线下的多维影响。


  就法律与权益维度而言,“开盒挂人”严重践踏法律底线。公民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受法律明确保护,而“开盒”者通过黑客攻击、灰色渠道购买等非法途径,获取身份证号、住址等核心隐私,再公之于众并实施骚扰,这不仅直接触犯法律红线,更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漠视。受害者不仅要承受线上侮辱谩骂、造谣诋毁,还要面对现实中陌生人的轮番“轰炸”,进而陷入“线上网暴+线下滋扰”的双重伤害。这将严重影响受害者正常生活,使其身心均遭受巨大创伤。


  深究“开盒挂人”行为的动因,无疑是个别人为谋取私利或为宣泄一时负面情绪的极端出口时,全然抛弃了对理性的思考。他们或许错误地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可以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却忽略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违法行为,无论发生在现实还是虚拟空间,都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对于此类猖獗的违法行径,法律的惩戒必须迅速且有力,唯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有效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法治秩序。


  而“开盒”所传播的信息来源,更是一个亟待查清的关键问题。这些隐私信息究竟是从何处泄露的?是某些企业为追逐利益,违规出售用户信息;还是黑客组织凭借技术手段窃取大量数据后在黑市流通;亦或是部分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将掌握的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信息泄露的源头若不彻底查清并加以封堵,“开盒挂人”事件便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只要信息泄露的漏洞存在,就会有不法之徒伺机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便始终面临威胁。


  此外,仍存在部分网络平台未落实严格的身份核验机制,便使得匿名“开盒”者有机可乘,轻易就能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实施违法活动。同时,平台的内容审核存在短板,往往侧重于过滤明显违规的言论,却对那些隐藏在“曝光”“求助”等外衣下的隐私信息扩散,缺乏有效的识别与拦截能力,导致“开盒”内容得以长时间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对受害者的伤害范围,也纵容了此类违法行为的蔓延。


  网络空间并非个人情感肆意宣泄的场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广大网络用户更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明确“开盒挂人”行为的违法性与危害性,从自身做起,坚决做到不参与、不传播任何与“开盒”相关的内容。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开盒”信息时,切莫抱有看热闹的心态进行转发扩散,而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及时举报这类违规行为。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人们交流、学习和娱乐的良好场所,而不是违法犯罪赖以滋生的温床。


  网络世界的美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与善意。“开盒挂人”的违法行为,便是对这份美好最粗暴的破坏与亵渎。每位公民都应成为网络文明的守护者,用理性与良知,驱散网络暴力的阴霾,让网络空间始终洋溢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7/1530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