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銮 制图
天气 秋分起秋意渐显
台风“桦加沙”将为我市带来严重风雨
23日迎来了秋分节气。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我市地处南方,天气将由秋分起开始秋意渐显。近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24日到25日我市有严重风雨过程,26日降水结束。
据市气象专家介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分不仅平分了秋季,也平分了昼夜。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4季开始划分四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立秋过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南方由秋分起开始秋意渐显;北方则在秋分时节开启秋高气爽的模式。秋分也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节气。
据市气象台消息,台风“桦加沙”于22日晚上进入南海(超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预计,“桦加沙”将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24日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24日到25日我市有严重风雨过程,26日降水结束。其中,具体天气情况如下:24日,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气温24~27℃;25日,大雨到暴雨,气温24~28℃;26~27日,多云到晴,气温25~34℃;28日,多云,有雷阵雨,气温25~33℃。24日,惠来附近海面风力到10~12级、阵风13~14级;内陆风力6~8级、阵风9~10级,沿海陆地风力8~10级、阵风11~13级。
市气象专家提醒,海上渔船需加强防范措施;海上风电、石油平台作业人员需及时撤离;海洋牧场需做好加固措施;海岛、滨海旅游需注意安全,适时关停。此外,有关方面需注意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以及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注意防御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局地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记者 何小妍 通讯员 林巧美)
养生 “顺时调理”过好秋
23日进入秋分时节。“秋分一到,昼夜等长,寒暑各半,人体的养生节奏也得跟着‘转舵’。”随着秋分节气来临,中医表示,秋分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天应人”,围绕“阴阳平衡”做好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减少换季不适。
饮食:少辛增酸,温润养阴市中医院内五科副主任郭壁周指出,秋分后“凉燥”渐盛,易侵袭肺脏,饮食上需以“温润”为主,同时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
推荐多吃银耳、百合、秋梨、玉竹等滋阴润燥的食材,可做成银耳百合羹、秋梨炖川贝等食疗方,每周食用2~3次,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石榴、葡萄等,有助于收敛肺气;减少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耗气伤阴,加重秋燥。
针对脾胃虚弱人群,郭壁周建议在滋阴的同时搭配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比如用山药莲子熬粥,既能养阴又不损伤脾胃,避免因过度食用寒凉滋阴食物导致腹泻、腹胀。”
起居:早睡早起,重点保暖“秋分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起居上要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郭壁周强调,良好的作息和保暖是秋分养生的基础。
作息方面,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储备阳气。“熬夜会耗伤阳气,加重秋乏,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保暖方面,昼夜温差加大,需及时添衣,尤其要注意腹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腹部受凉易引发肠胃不适,背部是阳气运行的关键部位,脚部有‘第二心脏’之称,这3个部位暖了,全身才能少受寒气侵袭。”同时,郭壁周提醒,“秋冻”需适度,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不宜过度“秋冻”,避免诱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运动:适度锻炼,避免耗气秋分时节的运动,需兼顾“促进气血流通”和“避免阳气耗散”,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推荐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30~4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大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反而不利于秋季养生。”郭壁周建议运动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气温适宜,避免过早或过晚外出,防止低温刺激。他特别提到,老年人晨练时可携带薄外套,运动后及时穿上,避免受凉。
情志:调节情绪,保持舒畅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秋分后万物逐渐凋零,人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等“悲秋”症状。
郭壁周建议通过听舒缓音乐、登高赏秋、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多接触自然景色,感受秋日的收获与宁静,能帮助缓解负面情绪。”此外,可适当参与书法、绘画等兴趣活动,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了,气血才能顺畅,脏腑功能也会更协调。”
最后,郭壁周总结:“秋分养生不用追求复杂的方法,核心是‘顺时’——饮食跟着节气调,起居跟着太阳走,情绪跟着心态稳。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就能让身体在秋冬交替时保持良好状态。” (记者 池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