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技巧的策略
发布时间: 2025-09-23 来源: 作者: 张仰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草莓” 作为二年级数学下册余数除法的典型课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当前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技巧的运用存在不足,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余数除法的本质。本文旨在以 “分草莓” 教学为切入点,细化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余数除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分草莓”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互动形式化在“分草莓”教学中,课堂互动缺乏深度。教师常提出如 “把15个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这类简单问题,学生仅需回答“用除法”“15÷3”,无需思考草莓分配与余数产生的实际过程。这种浅层次互动使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余数概念的建构中,难以理解余数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积极性不高,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忽视学生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平均分草莓问题后,面对 “20个草莓,每6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剩几个” 这类有余数的问题时,能较快理解余数的意义,但教师未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限制了其思维拓展;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理解草莓分配过程中余数的产生及表示时存在障碍,如分不清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却因统一的教学节奏无法获得足够的个别指导,导致学习进度滞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均未得到满足。


  二、提升 “分草莓” 教学技巧的策略   (一)创设 “分草莓” 情境,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在 “分草莓” 的起始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分草莓情境。准备草莓图片或实物若干,提出问题:“老师买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呢?”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草莓图片或学具进行操作,尝试将16个草莓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直观地发现每个小朋友分到 3 个草莓后,还剩下 1 个草莓,初步理解余数的概念。教师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6÷5=3(个)……1(个),讲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让学生明白余数是平均分后剩余的数量,且余数要比除数小。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情况,给予提示和引导,强化对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构建 “草莓装箱” 情境,掌握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为让学生掌握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构建 “草莓装箱” 情境。展示情境图:果农采摘了27个草莓,每箱装8个,能装满几箱,还剩几个?引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是求27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是能装满的箱数,余数是剩余的草莓数。学生自主列式27÷8,鼓励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或借助小棒模拟装箱过程来求解。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进一步拓展问题,如 “如果每箱装 5 个,能装满几箱,还剩几个?”“若要装满 4 箱,至少还需要几个草莓?”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反复运用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余数除法应用的理解。


  (三)设计 “草莓分享会” 情境,深化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当学生对余数除法运算有了一定掌握后,教师设计 “草莓分享会” 情境。告知学生班级要举办草莓分享会,有 30 个草莓,要分给小朋友,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如果想让每个小朋友再多分1个,至少还需要几个草莓?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分配要求,运用余数除法运算得出结果,并思考数量变化后的解决办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条件,如 “又拿来 7 个草莓,现在重新分配,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思考新情况下如何运用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小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深化学生对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论   在 “分草莓” 教学中,提升教学技巧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创设分草莓、草莓装箱、草莓分享会等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应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持续探索和实践,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