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48)
揭阳青抗会旧址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揭阳青抗会旧址大门。阿 龙 摄
韩祠路工行,1937年为国民党揭阳县党部所在地,当年的揭阳青救会在此成立。阿 龙 摄
揭阳青抗会旧址内景。阿 龙 摄
陈文昭(中)在揭阳青抗会旧址前讲述历史。阿 龙 摄
揭阳青抗会英雄谱(部分)。阿 龙 制图
在榕城区进贤门街道店马社区东桥巷西段32号,有一处古朴的建筑,它曾经是揭阳青年抗日救亡的指挥中枢,见证了中共揭阳地方组织从工委到县委的关键蜕变历程,它就是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旧址。
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原称“揭阳青年救亡同志会”,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共揭阳地方组织领导下成立的爱国青年公开活动组织。该组织的建立,同时促成中国共产党榕城支部的诞生。
2025年初秋,正值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探寻了这处历史遗址,深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的青年抗敌故事。
“青抗会”的建立
这座在民国年间由余厝祠堂改建而成的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青灰瓦檐、斑驳墙面,初看上去并不起眼。走近大门外墙,会看到挂在墙上的牌匾“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遗址”,右侧还有一幅石刻,刻的是“揭阳县青年抗敌同志会旧址”。这座看似普通的楼房,背后却藏着一段热血沸腾的历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同年8月,在中共韩江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简称“汕青救”)成立,揭阳籍进步青年郑玲(郑英慧,可回看本系列第60站)参与“汕青救”。随后,组织派她回揭阳县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9月28日,在榕城韩祠国民党揭阳县党部礼堂举行揭阳县青年救亡同志会(简称“揭青救”)成立大会。郑玲、姚木天、陈德智等7人当选第一届干事会执行委员。
为加强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揭青救”出版《火花》《前线》等小报,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号召人民群众特别是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0月,郑玲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通过郑玲的联系和介绍,中共韩江工委审查恢复林美南的党籍,此后郑玲和林美南发展进步青年陈德智、姚木天、王质如等人入党。同月,中共榕城支部成立,郑玲任书记。不久,榕城党支部由林美南接任书记,郑玲改任新成立的妇女党支部书记。
1938年1月28日,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青年抗日团体的合法地位,揭阳县青年救亡同志会更名为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揭青抗”),选出第二届干事会执行委员7人。即林美南、郑玲、陈德智、姚木天、王质如、林汉杰、袁举芳(林汉杰、袁举芳为国民党人员),常委执行委员林美南、王质如、林汉杰。办公地点前期设在韩祠,后迁入东桥巷原启蒙小学校址。启蒙小学是民国初年由东桥巷余厝祠余氏群众办的私立小学,至1936年停办。
中共揭阳县委重新建立
1938年4月,中共揭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县工委”),县工委属潮汕中心县委领导,下辖一区区委、三区区委和五区区委。县工委机关初设于郑玲家(今榕华街道进贤社区八社拆迁区),后迁至原启蒙小学旧址。12月,揭阳县工委转为揭阳县委,下辖四个区委,县委机关设于原启蒙小学旧址。
至1938年12月,揭阳地区已成立了三、四、五区区委,具备了建立县委的条件,根据上级的指示,县工委转为中共揭阳县委员会,属潮汕中心县委领导,辖揭阳全境和丰顺汤坑的党组织。县委书记林美南、组织部长曾畅机、宣传部长曾冰、青年部长余为龙、妇女部长郑玲。县委机关先后设于郑玲家、原启蒙小学旧址、中山路刘百泉家和韩祠街头吴凯痔疮诊所(可回看本系列第39站)。
在抗战烽火中,揭阳党组织将一大批热血爱国青年招揽到全民族抗敌大潮之中,同时培养了一个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在抗日斗争中淬炼成钢,踏上革命征程,为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一些人在对敌斗争中慷慨就义,一些人在英勇战斗中建功立业,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出色战士和干部:郑英略(可回看本系列第57站),“揭青救”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也是会员中仅有几名共产党员中的一员,此前,他在汕头就学时已经入党,在抗日宣传和革命斗争中,他家是党组织的机关所在地和秘密联络站,他在194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当年冬牺牲于石牛埔(今属揭西县金和镇),年仅26岁;邢凤杰(可回看本系列第240站),“揭青救”第一批会员,1938年入党,后担任县第一区区委会书记,1945年11月被国民党杀害于县城;刘特慎,“揭青救”第一批会员,1938年入党,参加抗日游击队,后被党组织派往台湾,任高雄地区党组织负责人,1950年11月牺牲于台北;庄修明(可回看本系列第240站),1938年参加“揭青抗”,成为宣传骨干,1939年入党,后参加抗日游击队,1945年9月牺牲于普宁丁心湖;陈丽娟,在“揭青抗”中走上爱国道路,因敬仰苏联红色文学女英雄“丹娘”,改名苏丹(可回看本系列第56站),后来成长为东江纵队女战士,在解放前夕牺牲于紫金县;孙波(可回看本系列第142站),在揭阳一中求学时参加抗日宣传,1938年入党,后任京冈抗日游击小组组长,解放战争中成长为小北山武工队队长,解放后在多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青抗会成立之后,发展很快,很多圩镇、乡都成立了青抗会,如新亨、炮台、桂岭、锡场、蛟龙、五经富、灰寨、河婆、棉湖、白塔、朱竹坑、高明、水流埔(今瑞联)、下林刘(今桂东、桂西)、南凤乡等地,青抗分会都十分活跃。全县会员人数最多时达4000多人,以青抗会员为主体的剧社有30多个,宣传队、募捐队100多个。
揭阳青抗会在中共揭阳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群众和青年,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战地服务,惩治汉奸,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
青抗会态度鲜明地高举爱国旗帜,与危害民族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汉奸汪精卫发出艳电之后,揭阳青抗会立即起来揭发他,要求政府通缉汪逆及其余孽,并动员了2万多群众参加讨汪肃奸大会,青抗会还曾经捕获李标等10余名汉奸,送防军当局处决。
青抗会中有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以榕城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宣传队,利用唱歌、读报、演讲、演话剧、讲故事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每逢星期一、三、六晚上,都在考院前(今古城遗址公园门口)向群众作抗日专题演讲。每天下午,则到群众聚集的城隍庙读报,进行时事宣传。为了加强宣传效果,他们还利用音乐、美术、戏剧等文艺武器,歌咏队配合读报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送郎上前线》等激动人心的救亡歌曲,使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榕江南北。剧宣组的同志演出了《张家店》《盲哑恨》《放下你的鞭子》《金门除夕》《最后一计》《行情苦》等戏剧,声讨日寇,揭露汉奸,歌颂抗日军民,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此外,他们还写文章,画漫画,出版墙报。大搞文字宣传。同时组织报刊发行网,把进步刊物分发到各个青抗分会去。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揭青抗”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1937年底至1938年初,青抗会组织一批会员深入梅冈、白塔、炮台、北洋、锡场、新亨等地乡村,宣传抗日并帮助当地建立青抗会。1938年2月,姚木天、杨世瑞、吴济光、杨昭玲等人又到瑞来村(今瑞联村)活动,发动60多位青年参加“青年学习社”。远至坪上、五经富、深坑等地都留下青抗会员的足迹。日本军侵入潮汕之后,根据潮汕中心县委关于“一切为了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揭青抗”活动中心逐渐向山区、农村转移。他们分两批派工作队到五房、坪上开辟新区。第一批由王质如带领,第二批由杨世瑞带领。他们到这一地区后,深入群众,办夜校、办识字班、训练女壮丁,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很快就在这个新区打开了局面,建立了学生支部、妇女支部、党总支,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新成立了四区区委。
青抗会在活动过程中,很注意占领学校阵地,组织动员师生投身抗日运动。在榕城,一中、真理、简师的师生中,有不少是青抗会的骨干分子。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之后,青抗会以农村为立足点,通过教育的途径直接宣传抗日,培养积极分子,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党的组织。当年,由青抗会派到学校工作的有:姚木天、杨世瑞到瑞来小学;邢凤杰、杨兆民、杨毓华到北洋小学;王质如、吴灵光到双山小学;刘百泉、余为豹到石湖小学;郑筠、谢芳郁、方思远到蓝康小学等。青抗会还十分重视夜校的工作,在全县共办夜校200多所。
由于“揭青抗”的活动,瑞来学校的抗日救亡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发展为南侨二校,它与总校一样,成为培养抗日干部的熔炉,很多革命青年,在这里踏上革命征途。
支援前线,御侮抗敌
“揭青抗”还做了很多拥军支前工作,支持爱国官兵御侮抗敌。抗战期间,很多新兵在榕城登船上前线,“揭青抗”对20个连以上的新兵做了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负责附城壮丁的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支援前线,鼓舞士气,青抗会男女队员争早夺晚募集了一大批戎衣、军鞋、面巾、药品等慰劳品,发动群众写慰问信达1.3万封。
在经济人力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青抗会组织了战时的工作队,日寇侵入潮汕之后,动员了133个同志上前线参加战地工作。1938年7月,国民党保安二团二营进驻揭阳,他们人地生疏,士兵不会讲潮汕方言,希望青抗会派工作队协助,揭青抗按照中共揭阳县委指示,派出了以杨世瑞为队长的随军工作队,队员37人,分设通讯、宣传、谍报3个组,工作得十分出色,曾组织军民合作站、枫溪工作复业委员会……“揭青抗”先后派出的工作队有:国民党第九集团总司令部政治工作队,队长林青波,队员33人;国民党预六师政治工作队队长梁樑,队员33人;国民党独立九旅随军工作队,队长林挺,部分队员是“揭青抗”会员。
“揭青抗”重视武装所开展的另一项工作是试建抗日武装。1938年5月,“揭青抗”发起召开“抗敌联合座谈会”,建立以青抗会员为主体的“人民抗敌先锋队”,开展民众自卫运动,接着,“瑞来青抗工作队”“朱竹坑青抗工作队”“高明青抗工作队”相继成立,各队人数均在70人以上。青抗会还派出会员参加女社训队训练班,做好训练女壮丁工作,参加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干训班,目的是培训军事干部。
青抗会从成立到各个时期的活动,曾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压制,青抗会都积极与之斗争。
1940年2月29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秘书处发布《统一广东青年运动实施方法》章程,规定取消各地青年组织。1940年9月,“揭青抗”被揭阳县国民党县党部强令解散,揭阳青抗会印发了《为被解散组织告各界同胞书》,向各界人士公布了国民党顽固派为解散“揭青抗”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十大工作”,驳斥了国民党政府要以三青团“统一”青运组织,从而解散青抗会的无理主张,表达了揭阳青年不畏强暴、团结抗敌,“把敌人赶出潮汕去!”的决心。及后,揭青抗会员改变斗争形式,分散到各地,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和革命运动。
如今的红色教育基地
抗战结束后,“青抗会”的中坚分子大都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90年,“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旧址”被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揭阳抗战史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揭青抗’在揭阳地区的抗战史上和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谈到揭青抗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时,榕城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陈文昭表示,“揭青抗”这个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一直坚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宣传、教育民众,为揭阳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是揭阳抗战记忆的重要地标,串联起党组织建设、青年与妇女动员、统一战线实践等多重历史线索,具有重要的党史、革命史与地方史研究价值;在当代,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与实践基地。如今,这一份不可磨灭的红色符号,正引领榕城以红色力量为笔,书写揭阳古城保育活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