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让英语课堂走向思维与心灵深处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 作者: 刘远娜

  在践行学校“潜化教育”办学思想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如何推动英语教学完成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跨越,引导学生在价值塑造与意义探寻中稳步前行?暑假期间,我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于已有 22 年教龄的我而言,这本书不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启发,更化作了直击心灵的教学反思。它宛如一面明镜,照出教学中的疏漏与不足;又似一盏航灯,清晰指明方向——真正的英语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应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文化浸润与思维启迪。


  一、拓宽智力背景:以广泛阅读激活“困难”学生思维   “困难”学生的转化,堪称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陷入困境,往往源于“智力背景”的贫瘠。他曾通过精心设计趣味阅读材料,成功激发学困生小费佳等人的思维活力,助力他们实现学习上的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第二个教学大纲”,即围绕核心知识展开的课外阅读,对“困难”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学生越是学习困难,就越需要广泛阅读:阅读催生思考,思考激活智力,最终帮助他们打破学习困境。


  受此启发,新学期我计划为英语学困生定制专属“第二教学大纲”,引入分级读物、英文歌曲、百科视频等多元资源,引导他们在兴趣驱动下与英语建立情感联结,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掌握知识。借助多模态阅读体验,让学困生的思维在丰富的语言素材中被充分激活,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二、创设思辨场域:在多元探究中实现认知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育者,要避免让学生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引导他们成为“思想的发现者”。对英语教学而言,这意味着要超越表层的语言操练,创设能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真实情境。


  (一)拓展认知广度:在 “横向链接”与“纵向挖掘”中深化理解以《The Olympic Games》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往往止步于梳理文章结构、学习核心词汇、完成课后练习。如今,我以课文为“锚点”,开辟“阅读的海洋”,通过“横向链接”与“纵向挖掘”推动学生思维深化。横向维度,引入古代奥运会起源、冬奥会新闻报道、运动员传记等内容;纵向维度,挖掘探讨奥运会的政治意义、商业价值等主题的评论文章。这一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是什么”向“为什么”“怎么样”进阶,让单词语法真正转化为理解世界、进行分析评判的工具。


  (二)促进认知迁移:在多元思辨中实现能力转化思考的能量,源于持续的追问与不同见解的碰撞。在《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单元教学中,我设置两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与发展孰轻孰重”的辩论。学生需自主调研数据、构建论证逻辑、进行即时驳斥。辩论过程中,他们主动运用“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专业词汇,语言输出完全由思维活动驱动,这种掌握远比机械抄写更为扎实。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引导他们完成从文本理解到批判性思维、迁移创新能力的训练。


  三、滋养精神世界:在文化浸润与价值引导中丰盈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所有的教育实践,都围绕着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道德情操更高尚、社会责任感更强烈展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英语课堂同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教学中,我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养料。学习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相关文本时,我们既研读其中的科学术语,更深入探讨科学家们的坚持精神与团队合作理念;研读中国对外援助主题的演讲材料时,既学习演讲技巧,更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讨科技话题时,既掌握专业术语,更认真思考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


  通过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在跨文化对话中,既理解异域文化的特色,又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学生不仅学会用英语清晰表达,更学会理性思考价值、坚定表达立场、主动展现人文关怀,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心灵的滋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已深度融入我的教学理念,与学校“潜化教育”思想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我坚信,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教练,更应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情感的共鸣者与成长的守护者。新学期,我将把这些思考切实付诸实践,让英语课堂兼具温度、深度与广度,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心灵与思维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