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兴·揭阳|竹林村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竹林村位于榕城区紫峰山北麓,东连群英、群光二村,西与普宁市南溪镇交界,北面吉荣公路横亘。古村依山而建,山环水绕,是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现存古建筑为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同时,该村还是革命老区村。


  创村历史悠久


  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有逾500年历史


  竹林村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于今逾500年历史。古称林厝寮,因弘治年间有林氏在此搭寮居住。后来林氏移居他处,如今全村居住着洪、杨、王三姓村民。


  清康熙己丑年(1685),翰林院学士、兵部郎中杨钟岳来到该村,见竹林村后面紫峰山翠竹环抱,景色迷人,即兴题下“竹茂成林照泰山,山泰照林成茂竹”的名句,并题下“竹林山”三字,当地村民遂将这三个字刻于村子中央寨门石匾,自此以后,林厝寮又称“竹林村”。


  建筑风格独特


  祖祠祖厅庙宇画梁雕栋、古色古香


  竹林村历史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多为四合院设计,木质灰瓦结构,墙体十分坚固,为典型的潮汕建筑风格,特别是祖祠、祖厅、庙宇画梁雕栋,更是古色古香,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竹林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被村民称为“后楼”的古楼,建于明朝末年。该楼为古堡式楼座结构,以木石为建筑材料。据载,明末清初社会治安混乱,常有匪徒侵扰乡村,百姓为防盗贼而建起这座古楼。现今古楼虽已没有人居住,但仍有人员不时维护,几百年过去,古楼依然坚固挺立。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贡士厅是竹林古村落的中心。贡士厅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为三进三厅四合院落式传统古民居建筑,前门为三台阶石结构,彰显官阶身份。贡士厅前埕直出就是让竹林村得名的竹林山古寨门,另外,同样为古代更楼式建筑的竹林村东、西两座古寨门也基本保存完好,均为清康熙年间所建。


  竹林古村现有6处基本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祠堂,洪氏始祖厅敦睦垂徽公厅便是其中代表。公厅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二进五间过院落式布局,厅两旁配建两排巷厝,厅前阳埕开阔,埕前圆形池塘波光粼粼。公厅始建距今300多年,历代均有重修,现整座公厅保存完好。


  竹林村还有一口古井,为明末创村时所开,水质甘甜,至今仍有村民饮用;一座简单的古庙,供奉着几位神灵,香火不断;在紫峰山脉浮丘山上,北宋潮州知府彭延年墓和墓道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古井、古庙、古墓外,竹林村还有650年的古樟树和树龄达450年的古水棉树,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村民对它们十分珍视。


  革命老区换新颜


  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竹林村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村。1925年,竹林村建立了揭阳最早的农民协会和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斗争,涌现了杨日耀、洪圆鹭等一大批为革命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


  1957年,竹林村被省政府列为“红色革命根据地”。2019年,竹林村被列为榕城区革命教育基地,被市关工委命名为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至今,村里革命遗址及部分遗物保留完好。


  近年来,竹林村积极修缮保护现有红色革命遗存,重点加强红色文化宣教和红色旅游发展,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传统和现代结合、精神物质两手抓”的思路,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群聚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条条道路的硬底化完成、一片片民居的改造翻新、教育事业的强力推进、改水工程的顺利完工凝聚了民心,让革命老区村焕发勃勃生机。


整理:黄卓奇

摄影:杨小琪 林志鸿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