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銮 制图
一罐碳酸饮料含糖量相当于8块方糖,一杯奶茶的糖分可能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两倍……在现代社会,甜食几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甜味带来的短暂愉悦背后,是龋齿和肥胖的双重健康威胁。
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与往年不同,今年爱牙日聚焦“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主题,将减糖、控体重、护牙三者有机结合,倡导全民通过减糖来实现控制体重和促进口腔健康的双重目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控糖、护齿方面有什么认识误区?又该怎样通过科学控糖来控制体重和保护牙齿呢?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为市民解疑释惑。
破除糖认知误区,远离甜蜜负担
“我知道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所以平时我都很注意清洁牙齿,但也想不到糖的‘攻击性’这么强大。”在仙桥街道崇文路一口腔诊所里,25岁的黄小姐一边捂着肿了的脸,一边看着牙片上的蛀牙,无奈地叹了口气。作为一名奶茶爱好者,她几乎天天都要喝一杯奶茶,平时也很喜欢各类甜味饮料,如今不得不为这个生活习惯付出代价——4颗牙齿都是蛀牙,需要根管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含糖食品和饮料的消费量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健康后果——龋齿患病率的上升以及肥胖问题的日益严峻,正悄然成为一种新的“甜蜜负担”。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步提升,但许多关于“糖”的错误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阻碍了人们采取有效的健康行动。对此,记者采访了牙科诊所陈医生,了解人们对糖的认识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要不吃糖果、不喝碳酸饮料就能避免糖摄入过量,事实并非如此,隐形糖无处不在。”陈医生介绍,隐形糖是指那些隐藏在加工食品、调味品和饮料中,不以“糖”的直接形态出现,但却属于添加糖的成分,是人们不知不觉摄入糖分的主要来源,如番茄酱、沙拉酱、烧烤酱等调味品,风味酸奶、乳酸菌饮料等“健康”饮品,牛肉干、肉脯以及一些全麦面包等加工零食,都可能含有大量添加糖。
“还有部分人认为减肥控糖就是不吃主食和水果,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方式。”陈医生说,控糖控的是“添加糖”,而非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水果中的果糖是人体必需的能量和营养来源,人们要控糖应该避免的是由白糖、糖浆等人工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因噎废食,拒绝健康的天然食物,是完全错误的方向。
陈医生强调,认识到糖的危害是好事,但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避开常见的对糖的认知误区,才能真正控糖、减糖,远离“甜蜜负担”。
科学控糖为健康的长久之道
糖不仅是龋齿的“元凶”,更是肥胖的推手,但在日常生活中,甜食的诱惑无处不在,要完全禁糖并不现实。对此,陈医生表示,面对甜食的普遍存在,科学控糖才是守护健康的长久之道,要学会与糖“智慧共处”,而不是采取极端、难以持续的“戒断”方式。
陈医生建议,科学控糖的第一步就是对日常饮食结构进行调整,把好“入口第一关”,平时购买食品要精读标签,学会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警惕“隐形糖”;饮食上要优化三餐结构,建立科学的膳食模式,避免高油、高盐、高脂饮食,配合规律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口馋想吃零食,优先选择健康零食,如用原味坚果、新鲜水果替代饼干、蛋糕等。
“除了在吃方面要注意,平时也要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给口腔建造一面‘防火墙’。”陈医生提醒,早晚两次刷牙必不可少,尤其睡前刷牙后严禁再进食,饭后要及时漱口,可清除食物残渣。同时要善用护牙工具,每日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刷无法触及的牙缝,这是预防邻面龋齿的关键,可使用含氟牙膏,有效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日常还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问题。”
此外,陈医生还建议,如果平时保持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注意管理压力、控制情绪,激活自身“健康自驱力”,能够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更为平衡,对糖的生理渴望和心理依赖会自然降低,对减糖、控制体重和护齿有着意想不到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