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累计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9个,释放“公共绿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具备条件的进一步改造为48座口袋公园。例如,今年7月,闵行区政府机关大院“拆墙透绿”打造的口袋公园“玉澜园”正式向市民开放,原本被栏杆围起的“院墙内绿地”如今成了一座“人人可穿行”的城市绿洲,春有玉兰飘香,秋有红叶添彩。
“拆墙透绿”不是新鲜事。近年来,长沙、黄石、开封等多地推动拆除机关大院的围墙,将原本由政府部门、机关单位“独享”的绿色空间向市民敞开,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功能优化,最大限度“还景于民”,赢得群众点赞。
如今,群众对休闲、锻炼、停车等领域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一些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拆墙透绿”,通过深度挖潜、局部改造的方式,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围墙拆除后,那些“养在深闺”的绿意映入市民的眼帘,改善的是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的是城市颜值和品味,还缓解了群众停车难、出门要绕路、休闲场所少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区政府部门的机关大院“越敞越开”。比如,有的乡镇在丰收季节开放政府大院给农民晒粮,有的地方在节假日向游客开放机关食堂、公厕、停车场,还有的地区允许居民在政府门口摆夜市,等等。各地网友满怀骄傲晒出的照片,俨然是网络空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机关大院敞开大门,不仅缩短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机关大院,群众能够直观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公职人员则有更多机会倾听群众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隔阂在减少,信任在生长。
机关大院敞开大门,背后是政府角色和行政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放下身段,情系于民,让利于民,推动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公共服务更有温度和人情味儿。而当政府大院“随便进”,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便会有更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想到找政府帮忙,不怯于找政府帮忙,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我们的城市也将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地方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可期。
每个城市的规模和定位不同,资源禀赋有差异,人们为“拆墙透绿”点赞,并非希望所有的机关大院都一拆了之,而是期待地方政府拆掉心中那堵“墙”,打开思路,拓宽眼界,拿出诚意,俯下身察民意,尽最大努力“辗转腾挪”,优化公共服务的品质,并根据群众的反馈不断调整“政之所向”。
打开大门,敞开心门,用服务温暖民心,这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也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的具像化。期待各地积极探索,把这种态度和观念贯彻到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每一次热线的接听、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去,以更人性化的考量和精细化的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