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安全与名誉,不该是公共空间里的“零和博弈”
发布时间: 2025-09-16 来源: 红网 作者: 汤艳君

  9月11日,“成都地铁被疑偷拍案”二审判决公布后,舆论再度沸腾。法院认定,两名女生对男子鞋面闪光的质疑有一定事实基础,不构成对其一般人格权的侵害,并维持原判。法律程序虽已终结,公众讨论却远未停止。有人为男子抱不平——名誉无端受损、维权过程耗时耗力却得不到补偿;也有人支持女方,认为那是公共空间中女性自我保护的正当反应。判决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在公共场域中长期积累的安全焦虑,与男性无端遭受名誉风险的现实缩影。


  不少男性感到困惑:鞋子反光被怀疑偷拍,这难道不是过度敏感吗?但若换位思考,就能理解这种所谓的“敏感”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女性长期处于潜在危险中所形成的防御本能。公共交通工具上偷拍、骚扰事件屡见不鲜,而真正留有证据、能够追责的案例少之又少。长期的风险让女性不得不随时保持警觉,哪怕是一点闪光,也可能触发潜在危机的联想。


  仅2025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4月初,成都地铁2号线,一名27岁男子利用改装运动鞋偷拍女乘客裙底,后被地铁AI监控系统识别并取证,最终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同月,上海地铁1号线有男子猥亵女性,被警方介入处理。4月18日,又有网民“一只公交迷”因拍摄短裙女性视频并配发诱导性文字被轨交警方行政拘留。6月,一项名为“深夜护送100个陌生女孩回家”的网络挑战,或许出于善意,却再度引发公众对女性夜间安全的广泛忧虑。


  而男性的感受同样值得重视。像“追风小叶”这样在公开场合被质疑偷拍,即便最终澄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和舆论压力仍难以迅速消散。许多男性发出疑问:女性的自我保护,是否必须让无辜者承担代价?他们并非否定女性安全的重要性,而是渴望被理解、希望社会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避免误伤。


  将问题简单归结为“性别对立”,只会陷入“女性太敏感”和“男性太委屈”的二元争论。事实上,冲突的根源并非男女之间的本质矛盾,而是公共安全机制仍有缺失——性骚扰、偷拍等现象屡禁不止,而现有制度往往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女性不得不依靠自身判断去防御风险,而这种判断一旦出错,就容易波及无辜男性。于是,公共空间陷入某种“零和博弈”:女性若不发声,可能受害;若发声,又可能误伤。


  笔者认为,女性的“安全”与男性的“名誉”,并不是两个孤立的议题,而是公共空间安全下面临的两种不同痛点。女性担心不被保护,男性担心被误伤——两者看似对立,其实都在诉求一个更清晰、更可信的公共规则。


  要缓解冲突,首要的是承认这种差异,并在理解中寻求平衡,而不是互相指责。女性的安全焦虑不是针对男性的敌意,男性的委屈也不是对女性自我保护权的否定。两者其实共享同一个诉求: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公共环境。要实现它,不能仅靠个体之间的妥协,更需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支撑:比如,公共交通系统应增加监控设备、完善举报机制与警示标识,提升干预效率;司法应进一步区分“合理质疑”与“恶意诬陷”,保护每一个人不被无端指责;媒体与公众舆论也应引导理性讨论,推动建立更平衡的认知框架。


  公共空间中的安全与名誉,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博弈,而应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守护的底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3/59/1528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