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凌晨“捡菜热”引争议,别让节约善意撞上安全红线
发布时间: 2025-09-16 来源: 红网 作者: 张含思齐

  近日,一些柳州博主发布的“捡菜”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显示,多人凌晨捡拾被柳州海吉星商户丢弃的蔬菜。9月13日,柳州海吉星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这种 “捡菜” 行为,实则暗藏诸多风险隐患,劝诫大家请勿捡拾、食用市场上已丢弃的果蔬产品。(9月14日 《柳州晚报》)


  这场看似简单的争议,实则是节约意识与食品安全的碰撞,值得深思。“捡菜”背后的节约初衷,本应被理解。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传统训诫,到如今“光盘行动”的广泛倡导,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部分市民眼中,商户丢弃的蔬菜即便品相不佳,“扔了可惜”,不如捡回去“变废为宝”。这种朴素的节约思维,藏着对物资的珍视,若单纯从美德层面看,确有其积极意义,却忽略了现实逻辑——节约的前提,不该是牺牲安全。


  市场管理方的警示绝非“小题大做”。商户丢弃蔬菜,绝非“嫌品相差”那么简单。菜市场的果蔬流通快、储存条件有限,不少被丢弃的品类,要么已出现肉眼可见的腐烂霉变,要么可能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被污染等隐形风险。这些隐患一旦被忽视,市民食用后轻则引发肠胃不适,重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此前多地就有类似案例:有人捡拾超市丢弃的临期食品,食用后就医;也有人捡回变质蔬菜,全家出现呕吐症状。商户丢弃问题果蔬,是对食品安全的负责,而非“浪费”。将“捡问题蔬菜”等同于“节约”,本质上是对“节约”内涵的曲解。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场“捡菜热”中掺杂的摆拍乱象,正将“节约”异化为流量工具。据商户反映,部分人并非真心想捡菜,而是刻意购买品相差的蔬菜,摆到丢弃区域拍摄视频,再配上“凌晨寻宝、珍惜粮食”的文案发至社交平台,以此博取关注、吸引粉丝。这些人打着“节约”的旗号,实则行“引流变现”之实,不仅误导了更多市民跟风参与捡菜,加剧了安全风险,更消费了社会对“节约美德”的信任。


  争议的核心,是有人觉得“只要能减少浪费,哪怕冒险也值得”。但他们忽略了关键:市民不该为了“节约”而赌上健康。真正的节约,是按需购买、合理储存,从源头减少浪费,而非抱着“捡漏”心态忽视安全。


  要化解这场争议,需多方合力破局。市场管理方可设置封闭的废弃果蔬处理区,及时清运垃圾,从源头减少捡拾可能;同时通过现场讲解、公告宣传等方式,向市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厘清“节约”与“冒险”的边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管,打击“摆拍引流”的虚假内容,避免误导公众。而作为普通市民,更需理性看待“捡菜”行为:节约美德值得坚守,但前提是不触碰安全红线;面对网络信息时,多一份辨别力,不盲目跟风,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凌晨的菜市场,不该是“寻宝场”,更不该是“风险场”。要让节约的善意真正落地,让食品安全的红线始终清晰——这远比追逐“捡菜”的热度,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9/1528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