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我市高效推进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9-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许佳曼 通讯员 林广州 黄时宇

  原标题:水塘河道换新颜  渠通水畅润民心

      —— 我市高效推进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见闻


实施清淤后,榕城区炮台镇下陇村呈现水清岸绿景象。林洁松 摄



  常态化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强化河湖长制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对改善水质、畅通行洪通道意义重大。在2023年10月以来全市清理一批淤积多年的水塘、河道、灌排沟渠的基础上,作为全省4个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市之一,我市今年率先开展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通过专业团队赋能和精细化管理,探索打造“低耗高效”常态化清淤的“揭阳模式”,为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增添水利新动能。


  我市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进展如何?“揭阳模式”如何在乡村落地见效?近日,记者走访市水利局,并深入试点区域、清淤现场,实地感受试点区域水塘河道发生的新变化。


  乡村见闻:河渠变了样,村民乐开怀


  “现在台风天基本不积水了,农田灌溉难题也解决了,这清淤工程真是一件大好事!”在榕城区炮台镇下陇村,村民林锐波说起专业队清淤带来的可喜变化,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清淤工程直接解决了村民的‘心头患’,原来河道被淤泥堵塞,一到台风天,村里就会内涝,排洪渠的水还会溢出。”下陇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少锋告诉记者,自省水电二局清淤专业队进驻后,村里优先推进坡林经济联合社清淤工程,目前工程已完工,规划的8公里清淤任务中,南厝等片区正稳步推进。“下陇村清淤工程全面完成后,不仅汛期内涝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农田灌溉条件也将大大改善,实实在在地惠及村民生产生活。”蔡少锋高兴地说。


  同样是在炮台镇,塘埔王清淤点总长3公里多的河道,过去长期受杂草丛生、淤泥堆积困扰,不仅行洪受阻,而且影响周边环境。今年5月,清淤专业队进驻后,仅用两个半月便完成清淤,累计清理淤泥3.6万立方米。如今,河道水流畅通,水面重现波光粼粼的景象,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说起河道清淤带来的新变化,塘埔村村民都拍手称好。


  下陇村、塘埔村清淤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我市高效推进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的缩影。今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坚持党政齐抓、高位推动,聚力推进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市委主要领导签发2025年第1号市总河长令,全面部署“千村万池百里河道”常态化清淤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清淤纳入“高质量监督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组建专班跟踪督导,构建起“党委部署-人大监督-政府落实”的闭环体系。同时,市领导多次深入镇村一线召开现场会和推进会,协调解决淤泥堆放、青苗清障等难点堵点;市水利局靠前服务,确保省水电二局作为省水利厅协调派出的水利机动抢险队实现“进场即开工”,能够迅速投入清淤作业。


  现场感受:国企全链条服务,专业队高效清淤


  我市水塘河道常态化清淤工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省水电二局专业团队的全方位支持。在炮台镇下陇村的清淤现场,省水电二局揭阳区域清淤小组副组长谢润博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机械车作业。


  “我们集中了精锐技术施工团队,配备了长臂挖掘机、水上挖掘机、水泵、吸泥车、高压清洗机等多种专业设备,就是为了高效完成清淤任务。得益于地方党政对清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市水利局的高效协调,专业队实现了进场即开工。”谢润博介绍,针对不同河道的淤塞情况,团队会灵活调整施工方式,确保清淤质量和效率。


  记者了解到,省水电二局专业团队自今年5月进驻我市以来,充分发挥水利施工专业优势,从前期河道勘测、制订施工方案,到中期投入机械开展清淤作业,再到后期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全链条服务,充分彰显国企担当。截至9月8日,该团队已在我市累计施工125天,投入人员1826人次,出动机械2215台班,清理8条沟渠、8条河道、3处渣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积极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将55%的清淤物转化为护岸加固材料或农田改良土壤,既减少了淤泥运输与处置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为清淤工作的可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大设备和资源投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后续任务,为绿美揭阳生态建设贡献力量。”谢润博表示。


  亮眼数字的背后:健全机制强保障,创新模式降成本


  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5月份清淤专业队进驻我市以来,截至9月8日,已累计清理河溪沟渠约40.26公里、淤泥约22.11万立方米,惠及10个镇村,不仅让试点区域水体流动性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而且实现了清淤成本锐减60%、效能翻番的突破。


  体现清淤成效的亮眼数字背后,不仅是高位推动形成的全市“一盘棋”,还有不断建立健全的机制保障。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为确保清淤工作有序、长效开展,我市聚焦破解清淤工作中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从模式创新与精细管理双向发力,筑牢工作长效根基,推动清淤工作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在清淤模式创新方面,我市成立市级水利清淤工作站(设于市榕江流域管理服务中心),由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高级工程师领衔技术团队,统筹“综合组+技术组+专业队”三支力量。工作站直接受理村(社区)清淤申请,省去层层审批环节,实现“申请-施工-验收”全流程直通基层,大幅提升服务效率;经费保障上,试点经费由省级水利资金统一统筹,创新“按实按效付费+国企助力”模式,成本较市场价降低约六成,实现财政资金高效利用;此外,通过联动乡村公益理事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后期管护,维护投入费用也有效降低,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良好模式。


  在精细管理方面,我市从“全覆盖”与“严管理”两方面入手,夯实工作基础。分类施策上,我市明确不同水体的清淤责任,确保清淤工作无死角。其中,宽度2~10米的排涝灌溉“梗阻段”等河渠,由专业队负责清理;房前屋后的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发动乡村公益理事会、外出企业家、村民“认领”清理;大江大河通过打包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开展系统性疏浚。管理机制上,我市建立“七个一”机制(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技术标准、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本工作台账、一套监督机制、一个考核办法),将清淤成效纳入县区河长考核,压实基层和职能部门责任。同时,我市推出“五本台账”(项目申请表、镇村承诺书、施工日记本、督查记录本、清淤验收表),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保障清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记者同时了解到,在常态化清淤专业队带动下,阶段来,全市共清理淤泥约267万立方米。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化专业队常态化清淤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低耗高效”常态化清淤泥的“揭阳模式”,为全省水塘河道常态化清淤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揭阳经验”,为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增添水利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