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九月,在南澳海域的蓝天碧海间,在悠悠转动的大风机下,一批高价值的鱼苗被投放到网箱中,标志着汕头市首个海洋牧场“盛唐一号”正式投产。
“盛唐一号”由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依托大唐南澳海风场打造,这一项目是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也是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和全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这是汕头在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全新一步。
作为“海上粮仓”与“蓝色能源站”集成开发的试点,“盛唐一号”主要由甲板区域、主体导管架及吸力筒基础三大部分构成,能抵御16级超强台风。其中,甲板区域不仅配备中控室、办公室、厨房、船员舱室等必要工作生活设施,还设有淡化设备间、动力设备和养殖设备,可一站式实现海水淡化、养殖、捕捞、供电、监测监控、靠船转运等功能。项目养殖水体达1.36万立方米。养殖网箱采用大型抗风浪固定桁架式结构,最大跨距38米×38米,整体高度56.5米,每年可产出高经济海鱼约180吨。
不同于传统海洋牧场,“盛唐一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升级,且深度融入智慧渔业理念。其吸力筒基础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像一个能“吸”在海底、又能“拔”起来的巨大吸盘,具有免打桩、安装快、经济环保的特点,既可以提供稳固的基座,又可以实现海洋牧场的整体迁移。在养殖操作与监测上,智能化设备更贯穿全程。“我们靠5台收网绞车收鱼,再由运输船转运,冷冻饲料从集装箱运至二层甲板化冻池,通过重量传感器定量化冻后,经输送带、破碎机,再由潜水泵借助海水输送至网箱。”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曹国华介绍,平台不仅搭载国内自主研发的洗网机器人、水质水文监测仪器及数字化监测中枢,还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配备自动投喂机、水下网衣自动清洗机器人,让养殖全程可监测、可调控,此外,平台还配备两台冷藏集装箱,可储备60吨鱼料,满足养殖高峰期7天补给需求,供电采用绿色光伏能源,从源头上践行绿色养殖理念,推动深远海养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
项目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专业运维力量的支撑。参与本次投产仪式的上海电气风电运维母船是亚洲第一艘风电运维母船,2024年投产以来,主要用于广东海上风电场、海洋牧场的运行维护。粤东区域秋冬季常有大风、大海浪、大涌浪等恶劣海况,电气风电运维母船可在远海风场进行连续运维,集高效运维、绿色运维、智能运维于一体,缓解目前我国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无法接续作业、往返次数多、效率低、恶劣海况适用性差等痛点。随着汕头海洋产业挺进深远海,未来该运维母船将参与汕头海上风电场和海洋牧场的运维,为深远海项目运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护航汕头“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告诉记者,“盛唐一号”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多方面,最直接的是推动渔业生产升级——平台配备的自动投喂装置、智能监测系统以及杂鱼诱捕设备,成为广东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止于渔业本身,项目还将激活上下游产业的联动效应:每年180吨的高经济海鱼产量,会催生捕捞、运输、销售等环节的需求,进而带动海洋物流服务的发展;同时,其智能化的养殖模式和创新技术,也将吸引科研机构、高校前来合作,催生出海洋科研服务、技术咨询等新的产业增长点。更关键的是,它为海风产业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探索了新路径,通过立体式开发实现集中集约用海,“盛唐一号”让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在空间布局、功能发挥上深度耦合,不仅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后续“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文旅”等多元业态的发展铺路,助力汕头海洋产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生态。
“盛唐一号”的落地是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布局的延伸。“十四五”期间,公司已建成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及其扩建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99兆瓦——其中一期项目是中国大唐在粤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汕头首个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连续2年被评为5A级风电场,扩建项目则是粤东首个批量化应用13兆瓦机组、使用16兆瓦机组的项目,并配套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正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提出要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从海上风电场到海洋牧场,汕头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海”不断书写海洋经济新篇章。“盛唐一号”的建成,不仅充分利用风电资源、提高海洋空间综合利用能力,更能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深化推广,汕头将进一步推动“蓝色能源”与“海上粮仓”协同并进,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悦声)